-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01-144 双阳极电絮凝技术对砷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研究
童曼 袁松虎*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30074)
砷污染地下水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开发高效经济的修复技术是非常必要和迫切
的。
电絮凝技术处理含砷废水和地下水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电絮凝技术通常是利用
铁阳极在电化学作用下溶解产生 Fe2+ ,Fe2+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氧化等反应生成含铁絮状
物,这些含铁絮状物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大量的表面活性点位,对砷的吸附性能优越。另
外,砷还可以在铁沉淀物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共沉淀的方式被去除。
地下水一般具有较好的电导率(500-2000 μS/ ),非常适合电化学技术的实施。但是与
地表水不同的是,地下水是缺氧环境,存在着溶解氧供应困难的问题。溶解氧的缺乏会对电
絮凝效果产生影响:①在缺氧的还原性地下水中砷主要以砷(Ⅲ)形式存在,砷(Ⅲ) 的毒性远
远高于砷( Ⅴ) (60:1 )。由于电絮凝技术只用了铁阳极,无法实现对砷(Ⅲ) 的氧化,因而吸附
后的含有高毒性砷(Ⅲ) 的含铁沉淀物仍存在安全处理与处置的问题,对环境仍有较大风险。
② 地下水中溶解氧的缺乏使电絮凝中的铁产物主要停留在二价铁沉淀物阶段,其吸附效率
低于三价铁沉淀物,因而其对砷的吸附并未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溶度积常数较高的Fe(OH)2
会使处理后的出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 Fe2+ ,造成环境风险。因而,砷(Ⅲ) 的氧化和三价铁(氢)
氧化物的形成改善电絮凝除砷效果的重要途径。
向地下水中充入空气或者氧气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无论是在原位修复还是 “抽提和
处理”方式中,注入空气都存在经济性差或效果难以控制的问题。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双阳极电絮凝除砷方法,该方法
利用除 Fe 阳极外的第二个惰性阳极向地下水中供应溶解氧。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第二个惰
性阳极可以显著促进电絮凝过程中三价砷的氧化和二价铁氢氧化物向三价铁氢氧化物的转
化,并很大程度的提高砷的去除效果。当在 Fe 阳极上施加 30mA 的电流时,单阳极电絮凝
体系中反应 60 分钟后三价砷的氧化率和总砷的吸附率分别为 30.19%和 60% ;而在相同条件
下双阳极电絮凝体系(阳极 1 与阳极 2 电流比为 1:1)在反应 15 分钟时就达到了 99.74% 的
氧化率和 87.58%的吸附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参考文献
[1] Moha D, et al. Arsenic removal from water/wastewater using adsorbents-a critical review. J.
Hazard. Mater, 2007, 142: 1–53.
283
[2] Smedley PL, et al. A review of the source, behavior and distributio of arsenic i natural
waters. Appl. Geochem, 2002, 17: 517-568.
[3] Li L, et al. Modeling As( Ⅲ ) oxidatio and removal with iro electrocoagulatio i
groundwater. Enviro Sci Technol, 2012, 46: 12038 –12045.
[4] Lakshmana D, et al. Ferrous and ferric io generatio during iro electrocoagulation. Enviro
Sci Technol, 2009, 43: 3853-3859.
[5] Liao P, et al. Regulatio of electrochemically generated ferrous ions from a iro cathode for
Pd-catalytic transformatio of MTBE i groundwater. Enviro Sci Technol, 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