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讨论】CO与金属表面donation-back donation相互作用模型 已有2人参与 tianlangxingaa(金币+3,VIP+0):欢迎讨论 1-10 10:48zeoliters(金币+2,VIP+0):非常感谢提供这么好的topic 1-10 18:00CO在催化领域中可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影子,尤其在费脱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汽车尾气三效催化(three way catalysis) 等反应中尤为常见,此外也有实验将CO作为探针来研究合金表面的结构。CO的催化很复杂,而CO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Hammer 等人早在一篇PRL(B. Hammer, Y. Morikawa, and J. K. Noslash;rskov, Phys. Rev. Lett. 76, 2141 (1996))的文章中就进行过CO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的讨论,认为CO与金属表面通过电子从CO的5sigma轨道转移到金属,然后再从金属反馈到CO的2pi-star反键轨道而成键,进而改变CO的性质。近期也有人用该理论来解释一些CO在PdAu合金表面的吸附问题(见附件及下图)。现在有几个问题:1. CO这些sigma、pi键是如何来得到的? 被吸附到金属表面之后如何区分它们?2. 如果是其他的双原子分子气体,如何得到类似的轨道。3. 从附图来看5simga并不是电子能量最高的占据态,为什么偏偏是5simga 轨道贡献电子,而又恰好从2pi star反馈回到CO?欢迎大家发表高见。有些问题可能问得不是很正确,望大家担待。多谢!^_^[ Last edited by spur on 2010-1-10 at 10:12 ]
附件 1: DOS.jpg (2010-01-10 10:00:18,?87.71 K) 附件 2: Atomic configurations of Pd atoms in PdAu(111) bimetallic surfaces.pdf (2010-01-10 10:05:46,?376.52 K) 附件 3: CO on PdAu(111).pdf (2010-01-10 10:12:08,?261.34 K)
2010-01-10 10:00:18
1
我的资料? 我的帖子? 发消息? 加好友
编辑 ?引用回复该帖? ?举报给版主?
hakuna? 金虫 (正式写手)
计算强帖: 0
金币: 670.35
帖子: 310
在线: 1.8小时
虫号: 167622
注册: 2006-01-15
状态: 离线
专业: quantum chemistry
小木虫(金币+0.5):给个红包,谢谢回帖交流tianlangxingaa(金币+3,VIP+0):谢谢 1-10 14:28fegg7502(金币+3,VIP+0):回答的不错 1-10 19:09zeoliters(金币+3,VIP+0):多谢交流! 1-10 17:59fegg7502(金币+0,VIP+0):请看下回复 1-12 18:50很好的话题:1. CO这些sigma、pi键是如何来得到的? 被吸附到金属表面之后如何区分它们?? ? 可以从轨道的对称性判断。如果不能得到波函数,也可以用电荷密度来看,如VASP,做PARCHAR,画图即可。无论分子还是吸附态,都可以如是做。2. 如果是其他的双原子分子气体,如何得到类似的轨道。? ?同1.可以做诸如NO、N2........3. 从附图来看5simga并不是电子能量最高的占据态,为什么偏偏是5simga 轨道贡献电子,而又恰好从2pi star反馈回到CO?? ?气相CO分子5sigma是其HOMO,图中给出的应该是吸附态的,即5sigma的衍生态,由于和底物金属原子作用较强,吸附后移到1pi下面了。内嵌图里已经很清楚了,Pd的dz2和CO的5sigma上电荷密度降低(cyan,给电子),而CO的2pi轨道(气态时是空的)上电荷密度增加(红色,得电子)。简单的blyholde模型认为CO的5sigma电子转移到了金属上,而它的2pi又从金属上获得电子,这就是back-donation。但这个模型有点过于简化了,没有考虑到1pi的参与。近年来的研究显示,CO的1pi轨道对其吸附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比5sigma的影响还要大。那么,回过头来,再说说5siang和1pi上电子到哪里去了,如图,在C与其下的金属原子之间,有一块较大的中国红,这就是吸附后5sigma和1pi上电子的落脚地了,这里的电荷聚集(形成共价键),也正是CO能稳定吸附于金属表面的原因。20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正式版)SH∕T 3553-2024 石油化工汽轮机施工及验收规范.pdf VIP
- 电气专项施工方案.doc VIP
- 个人简历——【标准模板】.doc VIP
- 软件开发工具unsp ide使用说明书.pdf VIP
-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英语 Unit 3 Period V Culture Corner & Bulletin Board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ppt VIP
- 老年病多学科诊疗模式.pptx VIP
- GPX 生产手册.pdf VIP
- 老年病多学科诊疗模式.pptx VIP
-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英语 Unit 1 Lifestyles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ppt VIP
- 新课标高中英语 教师用书配套资料 Unit1~2 阶段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1.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