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现足跟疼痛,麻木酸软,久行或遇寒加重。随以中医调理,诸医多以八味、右归调理,效
果甚微。闻吾业医,欣喜来诊。析之刘君本产后血虚,元气未复,急奔走于市井之间,经云:
久行伤筋,且冬日严寒,而不庇护其身,以致贼寒之邪侵袭血虚之体,遂致血虚寒凝之证。
且年久未复,久病伤肾则现下肢酸软。为血虚寒厥兼肾阳不足之证。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
姜汤加仙茅、仙灵脾、桑寄生。以温经散寒,补血暖肝,温补肾阳。八味、右归补肾阳之力
强,而散寒之力不及本方,故效果甚微。服药十四服而逾。
案四腰疼痛案:张君,余之挚友,闲暇之余,切磋医术,以求共进,一日,吾于课堂
之上,铃声突作,短信飞至,幸吾位偏后,师未闻之。原张君遇一病患,女,七十有余,腰
痛日久,以两侧为甚,遇冷加重,平时怕冷,且有拘紧不舒之感,近日又不慎扭伤,腰痛加
重,痛苦万分,舌苔白腻,脉沉细。张君曾施以针灸,暂时好转,但不持久,故向余求援,
望以汤药治之。虽未见其人,据其舌脉症状和肝胆经之循行,辩为寒湿阻络,血不柔筋,肝
寒兼有寒湿,处以肾着汤合上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温阳散寒除湿,暖肝养血柔筋。调理月余
而诸证消失,后以附子理中丸消息之。
因此临床上除了治疗当归四逆汤证除了治疗手足厥寒证,还可以治疗肝胆经循行路线上
阴寒邪导致的各类冷痛性疾病。如寒凝下焦的病经和少腹痛,寒客胸胁的疼痛,寒客腰腑的
腰痛等。 凡是临床上只要符合血虚寒凝的病机的各类疾病都可以用本方治疗。
经方“升麻鳖甲汤化裁治疗缓解期的红斑狼疮
王俊志 白星宇 綦雪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摘要: 目的:l探讨经方升麻鳖甲汤治疗红斑狼疮的理论依据。2重新理解经方升麻
鳖甲汤的方剂配伍以及临症加减。方法: 《金匮要略》所论阴阳毒病的理论,总结临床实
践经验,提出红斑狼疮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法方药。并对方中雄黄、蜀椒的配伍
问题,作了初步的动物实验。结果:(1)临床所见红斑狼疮症状表现,当属阴阳毒病。(2)
中医病机为热郁血分所致阳毒证,与红斑狼疮的急性期相似;病机为邪盛正虚,经络阻塞,
病邪内损脏腑所致阴毒证,为红斑狼疮的缓解期。(3)认为红斑狼疮病因是毒邪,具有暴发
性、症状旱进行性加重、病情凶险危重等特点,符合红斑狼疮暴发期的临床表现。其病情缠
绵难愈,症状复杂易于反复的特点,与红斑狼疮具有亚急性和慢性过程、缓解和复发交替出
现的病情相近。 (4)毒、热、瘀可贯穿于疾病始终,作者创立红斑狼疮的基本治法是益气
养阴、扶正补虚固其本;解毒祛风、散瘀通络治其标。(5)对升麻鳖甲汤方中雄黄、蜀椒两
药的毒性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探索性求证。结论:红斑狼疮属中医学“阴阳毒”范畴。笔者对
其致病因素“毒邪”及病机演化、证候特点的解析有独剑见解。临床应用升麻鳖甲汤化裁辨
治红斑狼疮无明显毒副作用,且有效便捷,不失为一种新思路、新途径。
关键词: 升麻鳖甲汤系统性红斑狼疮阴阳毒雄黄、蜀椒。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多脏器、多系统损害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
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可急性或慢性隐匿性发作。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以出现各系统和脏
器的症状,病情大多症状严重,反复恶化与自行缓解交替进行。病情迁延,日趋恶化,后期
243
常因全身多脏器衰竭、心肾损害而预后不良。
红斑狼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的一些假说仍然不够完善,而且不能提
供足够的科学证据。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还仅仅是这个复杂系统中的-d,部分。
一般认为,红斑狼疮是由于人体的自稳平衡网络失衡所致,而并非由于免疫细胞或分子结构
出现缺陷。至于引起这种失衡的因素与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鉴于此,笔者认为祖国医学在治疗红斑狼疮上有其独到之处,而且效果显著。
中医典籍中未见“红斑狼疮”病名,亦无对此完整而系统的相关描述。但汉代张仲景所
著《金匮要略》一书记载的“阴阳毒病”,笔者认为与红斑狼疮颇似。虽然“金匮要略·百合
狐惑阴阳毒病》篇关于“阴阳毒”病证的描述仅见两条原文,但我们也可从中窥出一些关于
红斑狼疮的端倪。原文如下:
十四条:“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主之”。
十五条:“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
鳖甲汤去雄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