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务工作指南.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指南 (试用稿) 前 言 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7年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全国先后确定了2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确定了500余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协作组成员单位。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更好地开展“治未病”服务工作,加强“治未病”服务网络的网底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能力,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研究制定《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委托,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承担了该《指南》的编写工作,在系统总结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试点工作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指南》的编写工作。 《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核心要素进行归纳提炼,力求突出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分为总则、人员配备、科室设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与方法、组织管理、绩效考核等7个部分。 《指南》旨在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工作,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工作的评价参考和依据。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可参照执行。 本次编写的《指南》(试用稿),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中的首次尝试。请各有关单位在试用过程中及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局将在各地实践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指南》,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水平。 一、总则 第一条 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工作应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不同的服务人群,采用中医“治未病”服务方法和手段进行健康管理和服务,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等领域的优势和作用,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第二条 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服务群众;坚持中医为体,继承创新,弘扬特色,彰显优势;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二、人员配备 第三条 基层医疗机构按每万服务人口配备0.5-1名“治未病”服务工作人员。“治未病”服务工作人员主要包括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临床和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医师、护师(士)、中药师、其他经过专业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至少应配备2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备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四条 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及其他从事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应当每年接受80学时以上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知识与技能在岗培训,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治未病”服务工作常用健康评估方法、干预技术操作、常用的预防调养方案及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等;社区公共卫生医师和护师(士)应当接受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管理人员应接受中医药政策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知识培训。 三、科室设置 第五条 基层医疗机构应将“治未病”服务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有机结合,通过设立“治未病”科或服务门诊(点)等全面开展“治未病”服务工作。 第六条 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治未病”服务区域,总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至少分为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咨询指导与干预区域等,应设置在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内。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可设置相对独立的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等区域。 第七条 基层医疗机构应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及《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等文件要求配置有关设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如专用计算机、文件柜等);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如体重仪、身高仪、血压计、心血管检测仪、肺功能仪、骨密度检测仪、心电图、血糖监测仪、舌像仪、脉象仪、体质辨识系统、经络检测设备等);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如健康教育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等);健康干预设备(如针灸、火罐、刮痧板、中医电疗、磁疗、热疗等)。设备配置应与本单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功能、医技人员医技水平、开展的业务工作项目及工作量相适应。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可与本单位资源共享。 第八条 基层医疗机构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通过内部装饰、展板布置等形式,传播“治未病”理念,宣传“治未病”知识,介绍“治未病”方法,彰显“治未病”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第九条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建立体质分析数据库及体检资料数据库,实行“治未病”服务工作信息化管理。 四、服务对象 第十条 社区居民,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为重点服务人群。 五、服务内容与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