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docVIP

以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 周锋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简介:周锋(1986-),男,江西南昌人,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问题,推导出生态产业体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指出新型城镇化要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唯有植入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建成生态产业城镇,才能实现健康、宜居、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产业体系;生态城镇;改革 产业共生理论是从生物学领域的共生学发展而来,经济学家发现参与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着与生物系统组成相类似的性质特征,并进一步指出,经济结构也可以像生物系统那样独立的存在和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产业共生理论逐渐过渡到了实际操作阶段,地区政府将产业共生理论与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可称为生态产业体系的城市建设体系。典型的例子如丹麦的卡伦堡、巴西的库里蒂巴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经济总量虽然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从经济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来看,经济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近年来,国家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升为战略核心,指在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体系。然而当前,地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存在不少弊病,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观念上盲目、短视、缺乏科学依据。本文研究生态产业体系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破解当前城镇化结构性难题,建设和谐、友好、生态、繁荣、健康的新型城镇作参考。 1 新型城镇化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1 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 首先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新型城镇化。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然突破50%,然而按照户籍城镇化率的计算,我国实际城镇化水平大约只有35%,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很大部份的农民工群体没有纳入到城市管理当中。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人的城镇化至关重要,需要通过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第三、促进消费升级,调整经济结构。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什么,根据以上三点理由,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建设以经济发展、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社会稳定、生态宜居、环境友好为目的的新型城镇。根据百度百科定义,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现实状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市化战略为依托,当前我国形成了“两横三纵”的全国城市化战略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主要的城市群地区为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正式发布,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为各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打开了空间。其中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3大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 在全局战略规划下,各大城市地区性,局部性的规划建设分分上马。如黔中经济区就着力于打造贵阳安顺一体化核心区,统筹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贵安新区,打造大贵阳经济圈,同时依托交通干线,打造贵阳—遵义,贵阳—都匀、凯里,贵阳—毕节经济带,提升中心城市承载能力。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在确定的106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一江两岸”的山水城市布局,以湘江为纽带,形成“五片一中心”的组团式布局结构。湖北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协条发展,推进城市发展扩张。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构建四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

文档评论(0)

nfcm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