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讨会
浅谈艾灸之补泻
许静,宗蕾,侯文光,梁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关键词】 灸法:中医疗法:虚实证候:补泻
【中图分类号】 R245.8 【文献标志码】 A
灸法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常与针刺并用,合称针灸。而现今谈到针灸,世人多知针而不知灸。识艾灸者,大多又只
知其温阳散寒,补虚扶正之功效,而鲜有了解其引热外泄,泻实散结的一面。所以艾灸多被用来治疗虚证、寒证和阴证。
而忽略它对实证、热证和阳证的治疗作用,局限了艾灸的临床运用范围。灸法有补、泻,在具体运用中,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而选择相应的方法,补虚泻实。《灵枢·通天篇》:“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以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而虚实有阴阳之分,证有寒热之别,《医学入门》则言明:“寒热虚实均能灸之。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
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l寒证
《素问·调经论》:“阴盛则内寒”,“阳虚则外寒”。前者为寒邪直中,而自身阳气不虚的寒实证:后者为自身阳
气虚衰而生寒的虚寒证。《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燃之以为艾灸,更借火之
温热,针对虚实之寒证,正是“寒者热之”的治法。
实寒证如痛痹。寒邪凝滞,闭阻经络,气血不通,为痹为痛,用艾灸可以驱寒通痹止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就
言:“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艾灸治痛
痹,正切合此处所言“致气以温之”,温则寒散气行痛止。又如《古今医统大全》中言:“中寒,阴寒厥冷脉绝欲死者。
宜灸之,气海、神门、丹田、关元,宜灸百壮。”再如《针灸资生经》记载有:“腰重痛不可转,起坐难及,冷痹脚筋挛,
不可屈伸,灸曲足秋两纹头左右脚四处,各三壮。每灸一脚,二火齐下,烧才到至肉初觉痛,便用二人两边齐吹至火灭。”
详细描述了灸法治疗寒痹腰痛及脚筋挛的操作,说明了用灸的泻法治疗寒实证。
对于虚寒证,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所言:“脏寒生满病,其治宣灸炳”。久病阳虚而生“脏寒”,阴寒再与气、
血、水等病理产物互结而导致胀满,所以本病性质为本虚标实,治疗应以温阳散寒,驱阴霾之水气为原则…。《伤寒论》
记载:“病在三阴宜灸。”伤寒太阴病,多为脾阳虚衰,寒湿内生:而少阴寒化证,则阴寒独胜,心肾阳虚:病至厥阴又出现
阴阳寒热错杂的表现。如同此类正气不足,阳气亏虚所导致的虚寒证,选用艾灸治疗,正合其病因病机。
2热证
艾灸本属温热治法,而用于热证,恐犯“热热”之弊,殊不知“火郁发之”之理。如《红炉点雪·痰火灸法条》则
言:“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而《理渝骈文》中也详细阐明了以热治热的机理:“若夫热
证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此外,《丹溪心法》所讲的“火以畅
达,拔引热毒”和《医学入门》“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都属此机理。
具体的临床运用,如《灵枢·痈疽篇》“痈发四五日,逞炳之”。痈疽者,乃气血壅滞于经脉,不通而化热,热胜而腐
蚀皮肉筋骨。故在其初发之时,以艾火灸之,引热外泻,疏不通之气,散不畅之血,气血通畅,经脉无阻,邪热得泻,痈疽得
愈。后世医家多遵《内经》之叙述,运用灸法治疗痈疽,如《千金要方》“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
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圣济总录》言:“凡痈疽发背初生,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如绿豆许多。凡灸后
却似掀痛,经一宿乃定,即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炎而也出。”除痈疽之外,《千金要方》还记载了“五脏热及
身体热,脉弦急者,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太平圣惠方》:“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各拳
尖也。”《古今验方》:“疗热结不利小便方,取盐填满脐中,作大艾炷,令灸热为良度。”这些都是灸法运用于热病的论
述。
以上所列举的热证,都属实热之证,而《寿世保元》论述了灸“四花穴”治疗“骨蒸劳热”之阴虚发热之证,“四
花穴”为“正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为灸法治疗虚热证之一实例。
作者简介:许静,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宄针刺治疗药物依赖,E-mail:lueanxu@163.c啪
通信作者:宗蕾。女。主任医师,E-mail:lzong@163.corn
1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