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采空区内侧向覆岩运动特征及应用.doc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采空区内侧向覆岩运动特征及应用
摘 要:在水帘洞煤矿主采特厚煤层采空区内回风巷进行了本安在线矿压观测,。基于得到的(研究了)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采空区边缘的巷道支护有效(好像不通顺)和覆岩运动特征,建立了沿空覆岩侧向结构模型;根据直接顶充填系数和岩层结构说明了侧向煤体压力较小的原因;确定了3801回风巷沿空所砌隔离墙 “应力-应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其承载力能保持采空区内顶板稳定,能有效防止贯穿煤柱的裂隙发育;实测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与采空区边缘距离16m,考虑侧向煤体压力较小及煤柱裂隙发育预计,取区段煤柱宽度为8m。按设计施工3802运输巷后变形量较小,监测的CO和CH4CO和CH4万tf=3.5,
图1 煤层顶板柱状图及顶板多点位移计安装剖面图
2 采空区内侧向覆岩运动特征
2.1 矿压观测设计
在3801综放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设两个测区。在回风巷内布置4个顶板运移测孔,共8个位移测点(如图1示);布置16个锚杆测力计、16个钻孔应力计,如图2示。观测目的在于揭示覆岩运动特征,掌握导致侧向煤体受力的覆岩结构特征参数,选择利于送巷的力学环境,且有利于防治瓦斯、防灭火的最佳区段煤柱尺寸,显著提高资源回收率。
第一个测区设在3801回风巷C33东20m以外,观测范围为工作面前方87m开始观测,至工作面后方92m止。第二个测区在C19西16m以外,观测范围为工作面前方42m开始观测,至工作面后方47m止。两次观测时间为自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止。
图2 第二次观测平面图
2.2沿空巷道支护受力特征
图3为直至采空区92m的沿空巷道锚杆受力。在巷道进入采空区50m左右时,2#和6#锚杆测力计(均在巷道肩角部位)失效,说明发生了漏顶。5#、8#锚杆测力计(在帮部中间)读数降低后逐渐升高,说明煤壁稍微片帮之后,随实体煤位移加大,锚杆又及时承载, 1#、3#、4#、7#锚杆(靠近实体煤的顶板锚杆)保持正常读数,且读数逐渐稳定,说明沿空回风巷在采空区未发生垮塌;锚杆受力值最大95Mpa,远小于锚杆的抗拉强度490MPa,也说明锚杆仍然有效支护。
图3 沿空巷道锚杆受力监测
2.3沿空巷道覆岩移动特征
图为沿空巷道覆岩离层移动曲线,顶板4m、8m、16m、24m位移点观测有效在进入采空区10m左右离层运动加速,说明工作面后方侧向发生周期来压;顶板16m位置位移量于顶板24m位置位移,说明24m位置岩层已形成一定结构,与16m位置岩层发生了离层;从工作面后方25m之后,
图4 沿空巷道覆岩离层移动曲线
2.3沿空巷道实体煤侧向应力分布特征
图5为第一次观测钻孔应力,说明:
(1)孔深4m、8m、12m的钻孔应力计读数在工作面后方9-13m范围内(A区域)降低,说明侧向老顶发生周期断裂失稳,处于低应力区(内应力场);
(2)孔深16m、20m位置的钻孔应力计读数在工作面后方9-13m范围内(B区域)稍有升高,说明侧向老顶发生周期断裂失稳,处于应力升高区(外内应力场);
(3)实测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与采空区边缘距离16m(C、D区域)。
第二次钻孔应力实测读数与第一次观测规律一致。
图5第一次观测钻孔应力
2.5沿空覆岩侧向结构特征
根据直接顶的特性和岩层质量指数三因子理论,得直接顶厚度MZ=24m,其中下位直接顶厚度按18.0m,上位直接顶厚度按6.0m。
图6 沿空覆岩结构模型
3基于沿空巷道隔离墙体“应力-应变”特征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3.1隔离墙体“应力-应变”关系
3801工作面为易燃煤层,为防止采空区与工作面连通,导致采空区发火,在3801工作面与回风巷交叉点处砌筑隔离墙(如图1示),采用袋装碎矸(粒径0-10mm)垒砌。长×宽×高×间距为3500mm×1000mm×3000×3000mm。
沿空回风巷稳定性计算主要内容为:采空区隔离墙的动态承载能力(用表示);隔离墙受力(覆岩压力)分析(用表示)。在上面研究基础上,如果>,则沿空回风巷稳定,顶板不会塌落。
研究采空区隔离墙的动态承载能力,需要研究袋装矸石压实变形与围岩协调运动关系规律。实测矸石粒径小于10mm。对矸石侧向位移加以约束,设计了固定侧向约束的大尺度矸石体单轴压缩实验,最大加压为5.5MPa。采用位移加载,加载速率为2mm/min,选用500KN传感器,即最大加压为5.5MPa。图7为实测的轴向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图6轴向应力-应变关系
3.2沿空巷道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根据沿空巷道覆岩结构模型和充填系数N=2.67,确定隔离墙主要承担上覆顶煤和下位直接顶重量,隔离墙变形能力较大,可以认为不承担老顶重量。因此确定的隔离墙承载力为,—顶板稳定时的支撑强度;MD—顶煤厚度,MD=m;γD—容重,γD=1.4×104N;MZ下—下位直接顶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