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P带您认知海洋神秘生物—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动物——白鳍豚.doc
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动物——白鳍豚
白鳍豚又叫“白旗”,属哺乳纲鲸目豚科,体长2至3米,重100至300千克,背呈淡蓝灰色,嘴扁长似鸭嘴,有齿约130枚,齿根侧扁而宽,头圆有短 颈,颈椎不愈合。由于长期生活在水中,前肢已演变成前鳍,后肢已演变成尾鳍,身体呈流线型,十分适宜于游泳。白鳍豚的耳朵和眼睛高度退化,在水中活动时只 能靠发出超声波的回声来识别物体,常三五成群地在水中沉浮,遇到危险时就发出低沉似水牛的吼声。白鳍豚主要以鱼类为食,一头成年的白鳍豚每天要吃12至 18千克的鲜鱼,雌豚在哺乳期食量比平时还要大一些。白鳍豚有四个胃,肠子长达30至40米,消化力很强。白鳍豚的睡眠方式很特别,它的两个大脑半球轮流 处于觉醒和睡眠状态,有规律地交替工作和休息。
白鳍豚是世界上仅有五种淡水豚类中的一种,它的祖先在四五千万年前曾生活在陆地上,后来 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才近居到水中。为了适应水生环境,其身体的各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仍然保持用肺呼吸的特征,每隔一两分钟就要到水面上换气,换气 时将头伸出水面,吸气后猛往水中一扎,激起一圈浪花。尤其是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由于气压变低,它们频繁地露出水面换气,渔民常根据白鳍豚的这一特点来预测 天气的变化。
白鳝豚的繁殖率很低,每两年才生育一次,一胎只生一头,很少有生双胞胎的。与一般胎生动物不同的是,为了避免被溺死,小豚出生时先露出尾巴。刚出生的小 豚长约七八寸,体重不到1千克,用没有长牙的嘴喙咬住母豚的前鳍,每隔几秒钟由母豚带出水面换一次气。两个星期以后小豚才开始尾随母豚活动,再过一个多月 后小豚便能独立生活了,大约经过八九年才发育成熟。
白鳍豚是我国独有的水生珍兽,目前仅生存于长江中下游,以湖北、安徽两省境内的河段中最 多,生活区域十分狭小。由于用肺呼吸容易淹死,所以白鳍豚反应敏捷,因而也使人类捕捉其活体很困难。从1916年在洞庭湖里发现白鳍豚后,一直到1980 年才在洞庭湖口用网活捉了两头,其中的“淇淇”是当时世界上仅存的4头人工饲养的淡水豚之一,刚捕到时体长1.37米,重36.5千克,目前长2米多,重 125千克。1986年3月一头名叫“珍珍”的雌豚曾与之配对,过了两年半,“珍珍”不幸染上肺炎而死去。因此,直到2002年7月“淇淇”病死时,它仍 是“光棍”一条。
白鳝豚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至河口的江段以及与长江相通的湖泊中,古时候富春江和钱塘江中 也有分布,后来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富春江和钱塘江一带已找不到它们的踪迹,而在长江中下游河段与沿岸湖泊中的分布范围也不断缩小,特别是 随着长江水利工程和航运、采砂等生产活动的开展以及水体污染的加剧与有害渔具的使用,使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群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 生物研究所调查的结果来看,1980年白鳍豚总数为400头左右,而1986年下降到300来头,1990年已不足200头,1993年又锐减到150 头,1995年不足100头,白鳍豚已濒临灭绝。为了掌握白鳍豚的现存数量和活动规律,1997年11月4至10日,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 一次“白鳍豚抢救计划——长江水域白鳍豚江豚同步观测行动”,16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与渔政工作者分别在21个水域同时开始观测,全流域总共仅观测到白 鳍豚21头。结果表明:一方面白鳍豚的数量在减少;另一方面白鳍豚活动地域也在不断地缩小。过去上起湖北枝城,下到江苏浏河口长江干道中都有分布,现在荆 州以上、南京以下江段根本看不到它们的踪影了。有关研究白鳍豚的专家预言,如果目前的保护措施不进一步加强,白鳍豚有可能在2020年左右彻底灭绝,其处 境比大熊猫更为险恶。
白鳍豚是一种古老的孑遗动物,它的大脑同海豚一样发达,其智力水平与陆地上的大猩猩接 近,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在学术研究上有重要意义。由于白鳍豚现存数量极为有限,因此被称之为“长江里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形态结 构原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为了使这种珍稀动物免于灭绝,20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在湖北省洪湖市的螺山——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市天鹅洲附近的长江故 道分别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的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以及多个保护站和养护场。
长江新螺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地处江汉平原南部,全长135.5千米,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性 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300多毫米,年平均气温16℃至18℃,无霜期260多天,两岸土壤肥沃,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该河段江面宽阔,江心洲广为发育,河 道比较曲折,水深25米左右,坡降和缓,水流速度为0.3至0.8米/秒。沿岸有发育良好的浅滩以及众多天然的或人工的矾头控制着江水的流态和流向,形成 一系列的深槽和大回水区,江段上游紧接洞庭湖湖口,并有洪湖、黄盖湖、西凉湖、武湖以及陆水等河湖汇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