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础理论
素水平恢复正常。因为苏子性温,《别录》:记载”味辛,温……除寒温中”,痰浊为阴邪,非温不化;
《日华子》:载”主调中。益五脏……破结消五膈”;同时有润肠通便作用,于莱菔子共同使痰浊之邪
从肠道中排出。白芥子既可”皮里膜外之痰涎,非斯不达;肋下胸前之气滞,籍此而疏。”(沈文彬
《药论》)。与莱菔子同用。对于顽痰痼疾,收剔刮箩,穿墙破壁功能,能升能降。因此,凡是男科诸
证,无论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或者不育,或者男科杂病,辨证中有痰浊内生者,均可选用。临
床中我们发现白芥子苏子伍用可以明显的增强性欲,增加阴茎的勃起硬度,其中原理,尚在探讨。
5王不留行、车前子、冬葵子、薏苡仁
四药合用.具有通淋、利尿、清浊、清热、止血的作用,对热淋、膏淋、血淋、石淋于主方中参伍
四味,增加疗效。
6地肤子
临床中常用于外用,尤其是阴部瘙痒症状有明显疗效。同时,《本经》记载”主膀胱热,利小便”。
受其启发,临床中常常遇见有尿道内瘙痒的患者,可能存在一些微生物的感染,如衣原体、滴虫、
真菌或病毒等,囿于条件限制,实验室检查又没发现,也有可能就是属于尿道内神经敏感。可以在
主方之中加入该药.即可清热通淋.也可止痒,实属一箭双雕。
7路路通
原本为治风之药,亦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之症《瘦吟医赘》。《纲目拾遗》称”其性大能通十二
经穴”。根据风可胜湿的理论,我们在治疗湿热下注之小便不利、淋浊等常用清热利湿药外,往往
参人本品,可以作到加速祛湿通淋的疗果。对于男科疾病的治疗,往往注重于局部症状,如精浊症
的小便频数、淋漓不尽、疼痛、尿血、滴白;癃闭症的小便不通、涓滴而出、夜尿频数、排尿无力、费
力;性功能障碍中的性欲减退、勃起困难、勃起时间短、早泄、不射精等症状,大多喜用或套用成方
成法,如清热通淋、活血化瘀、温肾壮阳、填精补髓等。但往往会忽略患者全身脏腑阴阳盛衰,病机
转归,特异体质,精神状态,治疗时机械刻板,难于取得满意效果。如能把局部与全身症状,病邪与
脏腑、气血盛衰,病理与精神状态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施以辨证论治。同时充分的了解一些种子类
药物的性味归经,参伍到主方之中。常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从阳痿命名及其病机的历史沿革探讨阳痿肾虚观的形成
薛建国1,樊千1。卢宗林2
1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2河南省洛阳市中医院(471000)
【关健词】阳痿,肾虚,病因病机,肾虚观
阳痿是指性发育成熟成熟后的成年男性,因阴茎勃起功能减退或丧失,以致不能完成性交全
过程,从而导致性生活不满意的一种病症。现代男科学称之为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中医学对
阳痿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阳痿病机的两大主流观点,即肾
虚观和肝郁论。现就阳痿肾虚观形成的历史沿革探析如下。
l阳痿肾虚观与阳痿病名沿革
阳痿一病在古文献中命名繁多,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首次以”阳痿”命名,自明代张介宾在
《景岳全书·杂证谟·阳痿》中使用“阳痿”这一病名后,阳痿之名使用者始众。从阳痿的中医古文献
病名沿革中我们可以初步窥到阳痿肾虚观的思想渊源。
1.1阳痿病名沿革
一39—
基础理论
1.1.1先秦、秦汉时期多从阳痿症状的不同侧面以描述性的文字命名,出现了多种名称。马
王堆汉墓医书·天下至道谈》载有对阳痿病最早命名,其称阳痿为”不能”;《养生方》则称之为”不
起”、”老不起”;《黄帝内经》记载了影响后世医家的”阴痿”病名以及”阴器不用”、”阴不用”、”隐曲
不利”等;《神农本草经》亦以”阴痿”为其主要名称。
1.1.2晋、隋、唐时期医家多将阳痿病名称为”阴痿”、”阴萎”,阳痿的命名已渐趋概括化。西晋
王叔和《脉经》称为”阴萎不起”;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为”阴痿”、”阴痿不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
方》为”阴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则有”阴痿”、”阴萎”、”阴不起”;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
方》称之为”阴痿”、”阴痿不用”。
1.1.3宋、金、元时期多数称为”阴痿”、“阴萎”、”庶事不兴”、”阳道衰弱”,但已出现”阳萎”的称
呼。宋代窦材《扁鹊心书·神方》中记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