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的城市化与文化的累积(办公室研究稿).docVIP

新区的城市化与文化的累积(办公室研究稿).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区的城市化与文化的累积(办公室研究稿).doc

新区的城市化与文化的累积 吴 锋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振奋人心的口号。 除传统的城市在迅速膨胀之外,新的城市、新的城区如雨后春笋,节节拔高。上世纪80年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的设立开始了以工业园区为发轫的城市化道路。 1985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胶州湾西海岸的荒野渔村中奠基,规划了15平方公里,首期开发范围2平方公里。此地东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海上最近距离虽只2.26海里(约4.2公里),但基础设施缺乏,交通不便,创业在艰难中跋涉。直到1992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域扩大到当地的黄岛全区,两区体制合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青岛的辅城和新城区进入发展战略,城市化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魅力,在于个性,在于文化”。“ 没有魅力,没有个性,没有文化,城市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北京的性格》)中国城市活力研究组在前言中的概述,为我们从文化角度解读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活力也许正是新的城市、新的城区所具有的共性。 最具活力的人的发展 自然的村落和乡镇、城市是有着历史和传统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文化世代相传,继承和发展,绵延不绝。基础于工业园区发展起来的城市和城区则有着多要素聚积多文化混合的特点。尤其是承载着文化的人,在短时期迅速集合,为新城市和城区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的动力。 开发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移民城区。已在这里生活过一段的人,或许偶然在上班的路上,蓦然回首,才惊觉在新修的宽阔马路上车已成流,人群中满是年轻的面孔。直觉上你知道生活在这里的人多了起来,楼在长高,厂房如同积木般垒起,马路向并不太远的村庄以外延伸。当你在抽象的经济数字里读到比平均增长几乎快一倍的数据时,你才会联想到街道上与你同肩的行人,他们正是那些成就的创造者。 90年代,与市里的同志讨论开发区开放购房落户政策,他问:开发区要那么多人干什么?那时的认识,是先生产后生活,工业园区要的就是年轻的,能干活的,有学历的。人的自由迁徙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工业园区建设也多从生产流通考虑,较少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待服务业的发展。开发区辖域扩大到黄岛全区后,才从园的建设拓展到城市建设的理念。很多年后,外地许多的开发区遇到了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和服务业滞后的瓶颈。 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人口。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982年,黄岛的总人口是8.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469人。人口的文化构成:大学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0.26%,高中及中专占7.51%,初中占19.5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12%。那时流动人口可以忽略不计,总人口与户籍人口高度一致。到开发区选址黄岛奠基的1985年,总人口是8.4万人,三年不过增加了2千多人。开发区的建设,大大加快了人口的膨胀速度。截至2007年,开发区户籍人口达到31.66万人,加上流动人口,总人口已达52.7万,其中人才总量7.6万人。此时人的素质和思想观念与文化的累积,与20多年前的差距,已不是用代沟可以衡量的了。今天的经济增长源泉,已经越来越不限于物质资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也就是越来越依赖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在开发区。这句式颇有点人在江湖的味道。开发区的人,4/5以上来自于移民,东西南北中,哪的人都有,隐约中和这句式还真有几分相匹。来源上刚开始主要是原居住民,来开发的机关、企业干部职工,分配的大学生。当开发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愈来愈清晰,成为颇为人看好的“潜力股”,加入就是最自然的选择。进入的渠道越来越宽畅:投资移民、工作移民、居住移民、随亲移民,开发区的人口在迅速膨胀。 语言,大概是观察与感受开发区人最直接的媒介。开发区人的交流以普通话为主,但多数人不标准,与“青普”(青岛普通话)的一个调子不同,是夹杂着多种方言和语音语调的混合型普通话。尖利清亮的东北腔在其中尤其引人侧耳。东北人多,多到出租车司机、菜市场和商店的售货员大都带有浓重的东北腔。以至于东北人来到开发区如同回到了家乡。有人说东北人来山东是寻归故里。当年迫于生计或其他原因,闯关东者多有山东人,如今乘市场经济大潮回来的东北人,许多是山东人的后裔,或与这边有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想想以色列建国时全世界的犹太人奔赴魂飞梦绕的巴勒斯坦,感慨系之矣! 开发区的行当也有着地域分党的特色。象海产品就多是当地居民经营,木匠、瓦工等装修和建材、家具则多为江浙和南方人囊括,公共汽车、出租车司机和菜市场的摊贩这类行当就成了东北人的天下。 开发区人来自天南海北,歧视和看不起外来人的现象就较少。开发区人还是很团结的,网络上坛子里维护开发区形象的共识有着广泛的市场。开发区人外出介绍自我一般是:青岛的。但语调里明显听不出青岛人“俺青岛的”的自美。向外人介绍“黄岛的”人家不知道在那,说“青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