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发展非常的不平衡。在广大中小城镇、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筑技术仍然停留在旧的生产了水平,延续着传统钓,以土、木、砖、石等为基本材料,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的旧技术体系。几代新建筑技术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它突破了封建社会后期建筑技术迟缓发展的局面,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陆续传入和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应用了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学会了新建筑的设计原理,新结构的计算方法和新材料的制作工艺,掌握了近代的施工机械和大跨,高层等的复杂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术体系和相应的施工队伍。 建筑材料的发展 工业发展给建筑业带来新型建筑材料已往几千年世界各地区建筑所用的主要材料不外是土、木、砖、瓦、灰、砂、石等天然的或手工制备的材料。产业革命以后,建筑业的第一个变化是铁用于上。先是用铁做房屋内柱,接着做梁和屋架,还用铁制作穹顶。19世纪后期,钢产量大增,性能更为优异的钢材代替了铁材。与此同时水泥也渐渐用于房屋建筑。19世纪出现了,钢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中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致可分为砖木混合结构、砖石 钢筋混泥土混合结构、 钢和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三种基本形式。最先采用的是 砖石承重墙、 砖石拱、 木梁楼板、木屋架构成的砖(石)木混合结构,所用材料仍是传统的砖、石、木材。砌筑砖石墙体、拱券,制作新式木屋架,都是传统技术很容易适应的。砖(石)木混合结构从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后,就广泛推行开来,一直是近代中小型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20世纪初开始,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步兴起,1902年建造的 哈尔并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1905年建造的 青岛提督公署都用这种结构。以后, 钢筋取代了钢骨,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便为近代多层建筑所常用。以1908年建造的上海电话公司大楼和1916年建造的上海天祥洋行大楼为起点,多层建筑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框架结构。20~30年代,钢框架结构层数不断增加。1931~1934年建造的 上海国际饭店采用钢框架结构,共24层,高86米,是中国近代最高的高层建筑。新结构和近代力学的引进和发展,突破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世代沿袭的传统法式和依赖老经验的落后状态。中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掌握了进行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结构设计方法,这是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 中东铁路管理局 由6栋相对独立的楼房,通过过街楼组成日字形群体。正楼3层,配楼2层,墙面用不规则的青石板饰面,工艺精湛。楼前有宽阔的广场。19世纪末,沙皇俄国攫取了中东铁路修筑权。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到旅顺口,总长2478公里。1903年7月13日,中东铁路全线竣工,次日由中东铁路管理局接管,从此中东铁路管理局成为沙俄在中国的殖民机构和侵略工具。1924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中东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经营管理。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接管哈尔滨后,在原中东铁路管理局旧址成立了 哈尔滨铁路管理局 本世纪初城市初期规划中,以南岗区作为城市的行政中心,以今博物馆广场为中心,以大直街为轴线陆续建造了圣·尼古拉教堂、中东铁路管理局、莫斯科商场、哈尔滨铁路技术学校、秋林商行等建筑,而中东铁路管理局作为中东铁路“司令部”,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三、施工技术的发展 在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城市的建筑施工组织主要是各种专业性的“作”。辛亥革命后,营造厂逐步发展,到20年代已很普遍。抗日战争前,上海一地有点规模的营造厂已达 500多家。营造厂是继承清代中叶的“包商”发展起来的,通过投标方式承包建筑施工任务。有单包施工和工料兼包两种。营造厂一般没有固定工人,规模大的拥有一些施工机械。营造厂得标后,分工种经由“大包”、“中包”层层转包到“小包”,由“小包”临时招募工人应工。中国近代施工队伍主要通过这样的组织方式,承担了近代建筑工程的繁重的施工任务。一整套采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多层、高层、大空间、大跨度的工程施工,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机械、预制构件和设备安装的技术,很快为中国建筑技术人员和工人所掌握,工种分工也达到相当精细的程度。中国近代建筑工人擅长以简易的工艺设备和“土法”技术,克服复杂的技术难题,建成许多工程质量优秀的建筑。另一方面,掌握近代建筑技术的施工队伍,总的来说人数有限,而且几乎全部集中在若干大城市。新的建筑技术同小城镇几乎无缘,更不要说广大农村了。这反映出当时中国还没有真正形成大范围内的近代化建筑的生产能力。 1863年,上海建筑工匠魏荣昌中标承建法租界公董大楼,开创了中国建筑工匠由传统水木业走向近代承包营造业的先河。 近代新建筑工程施工中,防线普遍采用了较精密的测量仪器,而安置龙门板则继承了传统施工的常用方法。1936年建造的上海中国银行,使用了连锁齿槽的钢板桩、打桩等工

文档评论(0)

ea2389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