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83198.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83198.doc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正比)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引起权力的因素:社会控制的需要;对无能的恐惧。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侵犯动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反社会;亲社会;被认可) 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的死的本能的表现、洛伦茨的的生存本能 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等人提出 -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侵犯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6、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成正相关 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 利他行为:受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3)时间压力;(4)利他对象的特点。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2)内疚;(3)人格。 3、利他技能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一)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三)羞耻是因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欠,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四)内疚: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 ABC理论1、认知成分C; 2、情感成分A; 3、行为倾向成分B 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态度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的观点: (一)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发展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 (二)自我防御功能: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 (三)价值表现功能: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 (四)认知功能:对情景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 态度的属性(一)方向;(二)强度;(三)深度;(四)向中度;(五)外显度。 态度的形成美国学者凯尔曼的理论:(一)依从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二)认同; (三)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 态度转变: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叫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就是说服的过程。 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1、信息差异:传递者威信大小与差异大小的影响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 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到U曲线3、信息倾向性:单一倾向的信息;正反 两方面的信息4、信息提供的方式:口头、书面;面对面、传媒。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2、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心、社会赞许动机 3、个体的心理倾向性:拒绝被说服。(防卫策略: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四)情景1、预先告2、分心3、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间呈到U曲线) 态度转变理论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人际关系) P—O之间为“+”肯定,态度很难改变。所以平衡是强平衡,不平衡是强不平衡。 P—O之间为“—”否定,态度较易改变。所以平衡是弱平衡,不平衡是弱不平衡。 三者间,符号运算的结果为肯定(+)时,关系平衡;为否定(-)式,关系不平衡。 海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 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那么就会倾向于朝平衡转化。态度转变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目前还无法直接测量,所以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 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感情、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直接的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