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doc
第八章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6课时)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从秦汉以后的文化,从地域上看,主要有三大文化类型,即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农耕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其中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这三种文化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通过迁移、聚合、贸易和战争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汇和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北方游牧民族指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西北部的拓荒者,主要民族有东北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西北的回族,土族,撤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藏族等。这些民族大都过着游牧、半游牧的生活,他们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阔草原或荒漠地带过着游牧生活,在文化方面,他们大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还使用几种文字,宗教和自然神崇拜在少数民族中有着较深的影响。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进行交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战争。游牧民族经常入侵中原,进行劫掠,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袭,汉武帝“发十万骑”,远征匈奴,公元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各带数十万人,分两路进攻匈奴,一直追到大漠以北。匈奴大败,从此,不再与西汉分争,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有首歌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充分说明了汉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互相征服。被称为世界奇迹的长城,就是中原先民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而修建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各自在自己的国土上修建的工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结起来,筑起了一道西起陇西(甘肃),东止辽东郡(今鸭绿江西岸)的万里长城。秦以后,两汉,隋、辽、金、明都大规模修筑长城,其中以明代的长城最为宏大,明朝曾先后十八次修筑长城,最终完成了西起甘肃嘉峪关,北至鸭绿江,全长达一万二千七百多里的长城,可以说,前后持续了两千二百多年的长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农耕民族战争的结晶。长城也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第二种途径是贸易。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农耕人互相贸易,互通有无,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游牧人以畜产品同农耕人交换粮食、茶叶、布匹、铁器等。这种史称为“茶马互市”的贸易活动,自古以来就在长城各关口进行。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沿途与新疆各少数民族的贸易之路。
第三种途径是迁移。自古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各民族的杂居之地,由于历史上的迁移,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形式互相影响。同时,北方各民族人民也大批迁至中原,他们最终消融于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的大熔炉之中。比如,唐朝以后,古代的鲜卑族在史籍中就渐渐消失了,契丹族、党项族也不见记载。而在历史上的统治者中,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清朝则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这两个朝代,民族文化的交融更为明显。(清朝对儒学的推崇)
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通婚也是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形式。历代帝王为了边陲的安宁,有时候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这种通过皇室公主与少数民族首领联姻的方式同样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史料记载,汉高族、汉文帝、汉元帝都曾将宗室皇女嫁给匈奴首领。最有名的是汉代的昭君出塞。汉元帝、呼和邪单于。昭君王嫱。隋唐时期,汉室皇帝也曾将皇女嫁给突厥族、吐番族首领。唐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通婚,更是历史上的美谈。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量生产工具,蔬菜种子、医疗器械,以及经、史、诗文等典籍,她并把养蚕技术、造酒、造纸技术传入西藏。毫无疑问,和亲政策对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友好以及经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南方山地游耕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和南部,包括西南的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苗族等,南部有壮族、瑶族、土家族等等。
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农耕文化的诸多特征:一是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二是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生活。三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
这两种文化交融的方式主要是移民和教化。由于中国历代王朝大多建都北方,相比之下,双方的冲突、战争较少,之间的接触也不太多,因此,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迹象并不明显。但是通过相互移民和朝廷的教化,双方也有一个文化补充过程。一方面是游耕民族不断被“汉化”,另一方面,是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杂居,不少汉人也被“夷化”。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对汉族影响最大的,是元代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和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歌舞。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现在许多衣食住行和歌舞娱乐的方式都是从少数民族地区传过来的。
1、在经济生活方面:特别是在饮食方面,汉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二课 因特网信息交流与网络安全.doc
-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1.doc
- 第二课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doc
- 第二课 信息技术及发展趋势.doc
- 第二课 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doc
- 第二课时 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doc
- 第二轮公选课信息.doc
- 第二轮力学实验专题.doc
- 第二部分 摄影实务.doc
- 第二部分 电子商务.doc
- 2025年成都市玩偶生产荧光涂鸦互动玩偶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成都市海绵生产用于体育馆室外运动场地透水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体操鞋企业团建运动应用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溶洞极限运动(速降)场地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涵洞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扎带安全防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牦牛育肥产业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旅拍宠物陪伴拍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进口食品节庆主题快闪店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洗选厂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化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