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宋代书法理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docVIP

简述宋代书法理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述宋代书法理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摘要: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其共同特点都是重视书法创作中的主观因素,也就是强调“意”的作用。因此“尚意”成为宋代书法理论的总的精神,是宋书创作的美学追求,也是宋代书法理论发展的总体特征。   关键词:尚意;风神气韵;内在精神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十分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书法艺术在宋代形成了一个新的高峰,在魏晋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宋代书法家不仅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多建树,苏轼重自然,黄庭坚重韵味,米芾强调率意,等等。但透过这些不同的表述,我们发现宋代书法理论有一个总的精神,那就是“尚意”。宋代书法理论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南宋这两个阶段。   宋代初期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酷嗜书法,太宗曾购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的墨迹,摹刻成《淳化阁帖》十卷。“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但由于帖中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导致唯“二王”是尊,唯帖是学。当时书坛上的代表人物如王著等人之书虽然仿效者甚多,然而始终免不了沿袭唐末衰陋之习,其中免不了有猎奇贪多之病,所罗列的书体不少是美术字,故朱长文墨池编曰:“学者为大小篆、八分、楷草行草为法足矣,不必究心于诸体尔。”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多了,造成宋初书坛的颓唐。   为延续了百余年弊病而大声疾呼的欧阳修,为书法现状感到忧虑并提出整治的办法。他对颜真卿的肯定开启了宋四家由唐溯晋的风气,四家均取法颜书的事实足以说明欧阳修的理论有着启导之功。他们多方取法而不蹈袭前人,在沉闷迟滞的宋代书苑中爆发出了可贵的创新意识。而他们的实践努力,标志着宋代书法的复兴。认识到尚法高峰挡住了前进的道路,只能另辟蹊径,逐渐闯出“尚意”新路。“尚意”思想不仅指导着书法家们的实践也是宋代书法理论的精髓所在。   蔡襄论书,重视内在神气、风韵、意趣,形似次之。他在《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中云:“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蔡襄以“神气”与“形似”对举,强调应重视书法的内在精神意蕴,外在的“形似”是次要的。米芾的《海岳名言》提出“无刻意做作乃佳”的美学理想,它和苏轼所倡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及黄庭坚所反对的“用意装缀”相韵和,共同体现了宋人尚意、自以其意为书的时代。并论书宗魏晋,尚真趣,这是以复古为创新,在当时仍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言运笔布局之法,自抒心得,为书家之圭臬。   然而南宋书坛转入沉寂状态,大都延续黄庭坚、米芾的书风,没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相比较北宋书坛的盛况,已大不如前。因此南宋的书论也不成气候,虽然出现了赵构的《翰墨志》等较为重要的书论,但大都沿袭北宋的尚意理论。赵构提倡书法的趣味,重在笔墨外的意韵,而姜夔则欣赏魏晋讲究神韵的书风,不满唐人重法的理论,意在于变化中表现书家的个性意趣。   赵构书论的特点表现在《翰墨志》中,赵构论书重趣味,在翰墨志中曾说:“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至作尺余大字,肆笔皆成,每不介意,至或肤腴瘦硬,山林丘壑之气,则酒后颇有佳处,古人岂难到也!”他以意趣为上,强调书法的韵味所在,他说自己的书法晚年得趣,意在说明书家技巧达到高度熟练境界后而获得在创作上的自由,作书能随其意态,意到笔随。   总之,宋人论书的共同特点都是重视书法创作中的主观因素,也就是强调“意”的作用。与此同时,宋人书论中普遍重视作品的风神意趣,而不拘谨于点画形质,着意于书法给人的整体印象和审美感受,由此去把握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尚意”成为宋代书法理论的总的精神,是宋书创作的美学追求,也是宋代书法理论发展的总体特征。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李曼.简论唐代书法理论的发展特征[J].美术大观,2009.(11).   [4]张建林.试论宋人书法理论中的尚意思想[J].延安大学学报,2001,(3).   [5]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K].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6]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