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害61例临床分析_药学论文.docVIP

药物性肝损害61例临床分析_药学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物性肝损害61例临床分析_药学论文.doc

药物性肝损害61例临床分析_药学论文 药物性肝损害61例临床分析_药学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61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用药史,基础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以中药为最多,22例,占36.06%,其次为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16例,占26.23%;其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48例,占78.69%,胆汁淤积型8例,占13.11%,混合型5例,占8.20%;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乏力、纳差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临床好转率为72.13%,治愈率为21.31%,病死率为3.27%。结论(1)多种药物引起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以中药为最多见;(2)药物性肝损害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药物临床特点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是指由药物或某些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肝脏的各种细胞均可受药物损害;是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也相应增加,已知有1000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由于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现采用回顾性方法对61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通过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管理软件查询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间住院病历首页含有“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病例,共142份,再根据1997年Maria提出的“药物性肝损害诊断评分”对其进行评分(满分20分),总分≥14分者,共计61例纳入本研究。 2.临床分型 参照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的药物性肝损害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①肝细胞损伤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大于正常2倍或ALT/ALP(碱性磷酸酶)≥5;②胆汁淤积型:ALP大于正常2倍和ALT/ALP≤2;③混合型:ALT大于正常2倍,ALP大于正常2倍和ALT/ALP为2~5。 3.疗效判断标准 住院治疗30天内;①治愈:ALT、AST、TBIL恢复至正常上限的2倍以内;②好转:上述指标有所恢复,但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③无好转: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④死亡:在住院期间死亡。 4.方法 记录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史、既往史、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ALT、AST、ALP、GGT、A/G、TBIL、DBIL)、血常规以及治疗情况和转归,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及均数表示。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χ2检验,plt;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情况 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害61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8例,平均(42.87±10.22)岁;年龄最小20岁,最大80岁;60岁以上16例,占26.22%。61例患者中无任何基础疾病者8例,占13.11%,其余患者的基础病涉及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见表1。 表153例患者基础疾病情况 3.临床分型和表现 根据CIOMS推荐的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的评价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其中肝细胞损伤型48例,占78.69%(48/61),胆汁淤积型8例,占13.11%(8/61),混合型5例,占8.20%(5/61)。其临床表现见表3。 表36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 ALT升高56例,343.20±254.37U/L;AST升高40例,331.11±216.79U/L;ALP升高21例,165.76±30.76U/L;G-GT升高52例,131.77±69.68U/L;TBIL升高52例,439.21±140.16mmol/L;DBIL升高45例,268.27±139.28mmol/L;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8例,占13.11%。 5.发病时间 本组患者多急性起病,发病时间为5天~90天,其中大多数为10天~30天(49例)占80.32%。 6.治疗及预后 45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02±11.23天。一旦怀疑为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常规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甘利欣,硫普罗宁等。明显淤胆者加用激素或熊去氧胆酸治疗,深度黄疸者静滴高渗葡萄糖、维生素C、腺苷蛋氨酸及人工肝治疗(人工肝治疗3例,2例好转,1例死亡)等。本组61例中,93.44%(57/61)患者预后好,其中治愈率21.31%(13/61),好转率72.13%(44/61);未愈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在院外自行服用中药1年半,入院后出现肝功能衰竭,行人工肝治疗1次,病情无好转,入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6197318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