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初探.doc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初探
(延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李宝龙 吉林延吉 133002)
摘要:自扬雄提出了汉赋“劝百讽一”的看法后,代相沿袭,几成定论。以致时至今日,仍有人以此来责备汉赋歌功颂德,华而不实。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汉赋很少有只“劝”不“讽”的,汉赋的最终着眼点始终在“讽”上。当然,在文字比例上,“劝百讽一”也是事实。但人们对于这一事实却缺少客观冷静地分析。“劝”多“讽”少格局的形成,一者绝非作家个人之过,二者也非文本本身之过,其成因也不能简单地归结到作家身上。探究起来,这里面的内外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其中颇多合理因素,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因由。
关键词:汉赋;“劝百讽一”;成因
“劝百讽一”是有关汉赋批评的经典论说,而汉赋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境惨淡,备受讨伐,极大程度上就源于这句出自名赋家之口的具有误导性质的批评观点。首先要肯定的一点是,汉赋实际上有着很好的讽谏传统,这自枚乘《七发》之后,诸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秦二世赋》,扬雄的《羽猎》、《甘泉》、《河东》、《长杨》四大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均讽意甚明。如枚乘在《七发》的序言中就已经尖锐地指出“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其后铺写七事,反复渲染,目的就在于“所以戒膏粱之子也”。又史载司马相如见汉武帝好驰射,即上疏以谏,复上《哀秦二世赋》以讽,又见汉武帝好神仙,一位“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于是上《大人赋》以讽谏其事。事实上每个汉赋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都是有着清醒的讽的创作目的和明晰的讽的表述方式的,扬雄自己便有“赋者,将以风之”的话,而“劝百讽一”也并非无讽。时人和后人也多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司马迁评司马相如的赋时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中正刘德、太子太傅肖望之等,时时间作。……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这样几条信息:一、汉赋创作之盛从某种意义上讲乃是由于当朝皇帝崇礼重文、积极鼓励的结果;二、作赋者多为侍从之臣和王公贵族;三、所作之赋主要是献给皇帝看的。这就决定了汉赋读者的特殊性和作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从现存的汉大赋名篇来考察,这种特殊性是确实存在的。不但皇帝与手下的大臣是这样,王侯与手下的宾客也是这样,诸如梁孝王、淮南王等无不如此。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做臣下的作赋献给主上,即便想要有所讽谏,必然也要讲究个方式,在这方面,汉代的儒生们是非常重视“主文而谲谏”这一创作原则的。如果主上又确实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么有较多的颂词也在情理之中。从班固所列的这些赋家来看,多为武、宣两朝之人,而这两朝的帝王又都颇有作为,这样一来,“劝”多于“讽”也就在所难免。再者,如前所言,因为作家的个性决定了汉赋有肆意骋情的风格特点,从表达的内容上看,颂更易于肆意铺排,而讽则很难纵情敷衍,象宋玉的《风赋》可算是铺排讽谏的经典,但亦篇幅有限,且难免寓讽于颂,况且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本与疏牍奏章不同,原不适宜用以直谏。可见强求汉赋一味讽而不颂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
4.受汉赋体制渊源的影响。关于汉赋体制渊源所自历有争论。班固以为源于《诗经》,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踵其说,刘勰也认为汉赋的初源在《诗经》,同时又认为与《楚辞》关系密切。今人则有单元和多元之说。单源论者或以为源于《诗经》,或以为源于《楚辞》,或以为源于先秦纵横之文等等;多元论者以为是吸收了《诗经》、《楚辞》、纵横家的文章、先秦俳优的有关因素等等综合而成的。龚克昌对此观点的论述颇为详尽有力,也较为目前学界所认同。这一点从汉赋自身也可得到明确印证。不过这多重渊源还应分成两个层面来分析。汉赋虽与诸多文体因素相关相承,但所吸收的艺术成分各有不同的。从《楚辞》、纵横之文那里主要是取其形式,而从《诗经》那里主要是纳其精神。取其形式,所以承袭了纵横家们“欲文言以达旨”、“……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的手法,和《楚辞》“排比铺叙,夸张描写”的文风,行文上注重辞采,肆意铺排,力求恢奇敷张,气势雄浑,以打动读者;纳其精神,所以吸取了《诗经》的赋颂传统,所谓赋颂传统,即是“美颂德之形容”,故而汉赋总是欲刺先美,而且美必采用“推而隆之”的方式,尽情发挥。综此两端,便形成了汉赋“义尚光大”、“侈丽闳衍”的审美特点,所以非常讲究“包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内容涵盖和“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的精心组织。这种审美追求本身,必然导致颂多讽少。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做的结果,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赋的讽谏力度,但在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