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特殊用途化妆品的现状和监管对策.doc
特殊用途化妆品的现状和监管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日趋普遍,对化妆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功能介于药品和一般用途化妆品之间的特殊用途化妆品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它们在填补市场需求的同时,对消费群体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如,特殊用途化妆品不断被查出违禁成分、引发化妆品皮肤病的比例不断增加,各类广告及产品说明书的不规范对消费者的误导等。因此,如何有效加强对特殊用途化妆品的监管,成为监管部门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1 当前特殊化妆品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法规定义束缚了对特殊用途化妆品监管
在现阶段,对化妆品的监管依据仍然是1989年颁布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和1991年颁布、2005年修订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根据条例规定,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其中,将用于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晒的化妆品归类为特殊用途化妆品。然而,新的一代具有特殊疗效的化妆品如祛粉刺、增白、祛皱等类产品早已相继问世,他们均属于具有一定功效的化妆品。但是按照现行定义,却末被纳入“特殊用途”的范畴,导致了当前对部分特殊用途化妆品监管困难的局面。因为,按照条例规定,生产特殊用途的化妆品需取得批准文号,必须经过化妆品监管部门对产品的成分、包装等审批后,才准予上市,而一般用途化妆品则不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由于特殊化妆品未将美白、祛粉刺等类产品纳入其监管范围,致使监管部门对此类产品成分的掌握、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及监管受到制约。陈旧的定义已不适应当前化妆品细分及多元化的特征。
l.2 化妆品质量低下导致不良反应频发
近年来,美白、祛粉刺类化妆品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但是这类产品的质量抽检结果并不乐观,为了提高其治疗效果,生产厂商任意添加违禁药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如卫生部曾通报的2005年对9个省市189种“宣称祛痘、除螨及祛皱”(其中祛痘类产品126种,去皱类产品63种)等功能化妆品的抽检情况显示,126种祛痘类产品中17种产品被检出甲硝唑,占13.5%;9种产品被检出氯霉素,占7.1%;6种产品同时被检出甲硝唑和氯霉素,占4.8%。63种祛皱功能的护肤类化妆品,检测内容包括糖皮质激素(可的松、地塞米松)、雌激素等指标。2种产品被检出地塞米松,占3.2%。
除了上述产品被添加禁用成分外,特殊化妆品抽检合格率也不高,近两年来,部分省市特殊用途化妆品的抽检结果显示:2005年北京对染发类、祛斑类、健美类化妆品的质量抽检,合格率仅为41.4%,其中染发类产品合格的仅1种,祛斑类产品中2种被检出汞含量严重超标;2006年,上海对美白祛斑类产品抽检,在部分批次的“白大夫白肤祛斑霜”等产品内检出有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江苏对美白祛斑类产品抽检,部分批次“梦的妮养颜祛斑霜”抽检发现汞含量严重超标;南昌对60家经营场所的61种祛斑美白类化妆品进行了卫生监督抽检,5种产品检测出汞含量超标;乌鲁木齐对48批次祛斑美白类产品抽检,35批次汞含量超标等。
由于抗生素(如氯霉素)具有的副作用除了引发皮疹外,严重时可能引起血液病;长期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易形成激素依赖性,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痤疮样皮炎等反应;而长期使用含汞等重金属成分的化妆品可致神经损害症状。由于化妆品质量低下,造成了各类皮肤病的频发。如武警吉林总队医院在对2000—2002年本院76例因化妆品使用引起的皮肤病患者的临床分析发现,由特殊用途化妆品引发的皮肤损害约占25%;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化妆品皮肤病监测情况中,由特殊用途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病占31.31%。它们给消费者带来的危害常常是无法弥补的,一旦泛滥,将严重影响化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1.3 监管体制及力度与市场现状不相适应
1.3.1 特殊化妆品界定及检测的技术支持薄弱
如某产品配方中加入紫外线吸收剂、祛斑等具有特殊功效的成分,但只要在产品标签及说明书中没有宣称这些特殊用途,就无法将其界定为特殊用途化妆品。一旦被列入普通类化妆品,产品本身便逃脱了上市前的多重审核及上市后的严格监管,给消费使用环节埋下隐患。又如,界定某新上市化妆品是否为特殊用途化妆品,主要是根据申报资料的内容审核产品配方、标签和说明书对产品功能的描述,并通过《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十条第二款以及《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六条对待殊用途化妆品定义进行确定,无科学的试验数据支撑。
特殊化妆品的常规检测以铅、汞、微生物等指标为主,但从近年来产品抽样情况可见,这类化妆品(如祛痘类、美白类、祛皱类产品)中添加西药成分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并具有多样化走向。与市场现状相比,化妆品质量检验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