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代龙虎山道士在两都的活动及其影响.doc
元代龙虎山道士在两都的活动及其影响
《元史论丛》第十二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 ?? ??[摘要] 南宋后期,龙虎山张天师主管江南三山符箓,兼领皇家道教事务。入元,龙虎山道士作为最早与蒙古统治者接触的江南道教人士,他们以至元十三年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觐和次年张留孙获世祖青睐为契机,以龙虎山为根据地,不断将道士派往两都,通过其在两都建立的据点——崇真宫,尽心履行斋醮职能,积极管理和护佑道教,广泛参与政治活动,争取代祠川岳的机会,广交文人及权贵,获得了主管全国道教事务的权力,尽可能销弥了焚毁道经事件的影响,提升了正一道和龙虎山的地位,巩固了淮河以南道教由龙虎山牢牢掌控的局面,使该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且使山中道士的学术文章达到新的高度,成功实现了由龙虎山走向京师,继而在明代迈向全国的贵盛之路。
一
信州贵溪龙虎山是一座地处江南的道教名山,主符箓派中的正一道。唐后期,该山始受到朝廷关注,北宋,其地位逐渐提高,在江南茅山、龙虎、阁皂三座符箓名山中,次于茅山而居第二位。南宋,该山地位日增。南宋后期,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9~1263)于端平年间(1234~1236)屡次应诏赴阙,赐锓经箓。嘉熙三年(1239),获赐号“妙观先生”,“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宫事”。“提举三山符箓”意味着江南三山的符箓“业务”应总辖于龙虎山。提举“御前诸宫观教门宫事”则表明张天师成为皇家道教事务的主持者,最受皇室青睐。自此,龙虎山超越茅山而成为南宋辖境内最重要的道教名山,吉安人刘辰翁(1232~1297)则说,“由是龙虎山宫观压东南,为福地第一”。张天师可大正式成为江南符箓诸派的宗教统领,声名流播于南宋辖境。
张可大任天师期间(1230~1263),南宋已面临蒙古国的进攻。宪宗蒙哥九年(1259),皇弟忽必烈率军攻至长江沿岸的鄂州(治今湖北武汉武昌),派王一清潜入龙虎山。张可大授之以灵诠,且说:“善事尔主,后二十年当混一天下。”这一谶言成为龙虎山在元代上演贵盛大戏的序曲。
至元十二年(1275)二月,宋元两军战于长江下游的丁家洲(在今安徽铜陵西北的长江中),宋军惨败。三月,“(元军于)江东路得府二、州五、军二、县四十三”,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混一天下”即将实现。四月末,忽必烈“遣兵部郎中王世英、刑部郎中萧郁,持诏召嗣汉四十代天师赴阙”。诏书全文如下:
谕龙虎山张天师:卿之先祖道陵用心精一,得法箓之正传,甚有征验。流布至今,子孙相承已数十代、一千余年矣。虽尝闻卿之誉,以两国梗绝之故,未遂延请。迩者宋主不度德量力,执我行人,久留弗遣,以故命中书左丞相伯颜率兵南伐。上天眷佑,大江已为我有,南北一家。今特遣武略将军、兵部郎中王世英,武略将军、刑部郎中萧郁赍诏召卿,毋以易主,遂生疑贰。卿之先世自东汉以来历事十五姓,无非公心,未尝有所偏执。天无私亲,厥命靡常,卿知道者,宁复昧于是乎?宜趋命驾,毋多辞让。故兹昭示,想宜知悉。
诏书充分肯定了张天师法箓之灵验和传承之久远,体现了忽必烈急于延请又深恐张天师囿于忠君观念而拒不赴阙的心情。字里行间,时时流露着急切。但是,诏书到达时,江南战事仍酣,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1244~1291)没能应诏北上,王、萧二人则留滞江南处理军政事务。次年四月,南宋都城临安已破,江之东西,绝大部分已为元军所有,忽必烈再“召嗣汉天师张宗演赴阙”。眼见宋祚难延,张宗演遂率弟子应诏赴阙。这一举动是南北隔绝一个半世纪后,江南道士首次组团北上,也由此开始了龙虎山道士在元代两都努力经营,发展势力的崭新阶段。
元代,龙虎山道教以正一道为主,兼有金志扬(1276~1336)等少量全真道士的活动。正一道士以张天师治所大上清正一宫为核心,分属50堂。元中期,吴澄(1249~1333)称该山“一本三十六支,冠褐千余”。元后期,杨维桢(1296~1370)说“信之龙虎山为汉天师张氏之学者恒千余人”。可见,元代该山道士的规模常在千人以上。其中以张留孙(1248~1322)为首的部分道士在学有所成后,离山赴京,长期居于两都,为皇帝服务,并依托元室的尊宠创立玄教。玄教的教义基本属正一道,组织体系以龙虎山部分道堂和两都崇真宫为基础,其首领和徒众在心理上并未自外于龙虎山,对龙虎山的事务始终萦绕于心,故多数研究者将其视为龙虎山正一道的支派。因其是依托元室的优宠而创立、发展,随着元顺帝北遁,玄教亦归于湮灭。查元明善(1269~1322)奉敕所修《龙虎山志》,首记历任天师,再载历代高士,玄教的相关内容以元朝所赐制诰为主;而即便是制诰,也将天师相关的制诰列于玄教大宗师和嗣师之前,充分体现了玄教对于正一道的隶属关系。
本文将以包括玄教在内的元代龙虎山正一道士在两都的活动为中心,分析其前往京畿的种种原因,探究其在京城的宗教、政治、文化等活动,并讨论这些活动对龙虎山和元代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