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武陵山区整合发展的必要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武陵山区整合发展的必要性.doc

试论武陵山区整合发展的必要性 郑荐 阅读提示:武陵山区怎样才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许多人探索在省直管县的背景下,逐步成立“武陵省”或“武陵自治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关键。实践证明,武陵山区目前的合作模式,仅仅靠四个省市零敲碎打,多是些挂在墙上的浅层次协议,对解决这一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是隔靴搔痒。笔者非常赞同把武陵山区作为一个单一的行政省建制来统筹考虑,从体制上解决武陵山区发展滞后的瓶颈,整体融合,“捆绑式扶贫”,从根本上确保武陵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武陵山区 可持续发展 合作模式 捆绑式扶贫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武陵山区的协作开发再次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他们建议将“协作区”升级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或“示范区”,前不久,国务院又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本文立足于以上事实,从武陵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民族文化的守护和利用以及需要的政策支持等层面作些粗浅探讨,试图对这一区域整合发展的思考,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武陵山区的概念 武陵山区,是云贵高原东端的余脉,地理座标看,位处东经107_110度、北纬27_29度之间,黔渝湘鄂四省的结合部,又恰好在我国中西部结合处和南北的交汇点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之中”。自然层面看,武陵山区是我国中西部交接的分水岭,是山同脉、水同源的地理共同体。 武陵山区,先秦时属夜郎国,公元前361年,楚国建立黔中郡。秦(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后,又在这一区域设黔中郡。从西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更名为武陵郡,到五代的陈国,这760年间都用的是这个地名。贵州学者田维华《贵州建制史新论》说:武陵郡包括今天湖南的湘西州、张家界市、常德市,贵州铜仁地区及遵义市、黔东南州,重庆市原黔江地区,湖北恩施(鄂西)州和宜昌市。 武陵山区30多个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古时称“五溪蛮”、“武陵蛮”),全国800多万土家族,有83.7%居住在武陵山区。《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316年、前303年、前280年,秦国先后三次派司马错“自巴涪水(乌江)取楚”,灭巴后,乌江下游的黔中地(五溪)成为巴人南移的大后方。《华阳国志》还记载:楚顷襄王遣将庄蹻伐夜郎,军至且兰(有学者认为“且兰”是下船步战之意,笔者认为川大学者张卉在《汉代‘西南夷’行政地名考略》一文中作地名解才准确),船于岸,步战灭夜郎(两汉时期都隶属牂牁郡,王莽时期把牂牁改为同亭郡)”。后随楚国势力的扩展,巴人又逐渐西移,居住在“东至鱼夏(今重庆奉节)、西至楚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连黔涪”。 从人文层面看,武陵山区是中原文化和夜郎文化、巴楚文化的交汇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兴衰的标志,文化又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在土家族的历史上,明嘉靖年间,土家人往返万里,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所以土家人比汉族人提前一天过年。离开家人去前线时,唱《辞行歌》,又叫《点兵歌》。过赶年的习俗传承至今。土家人的织锦、印染,有远看颜色近看花的效果。土家人的许多中草药,疗效奇持。土家人的婚丧嫁娶也很有自身特点。以上这些史料足以证明,武陵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同俗、文同质的文化共同体。 我们守护、传承民族文化的落脚点是,未来的发展更好的打民族牌、吃旅游饭。而生态旅游的核心价值,最终要靠民族文化的魅力来体现,经济学家于光远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 武陵山区的现状及发展滞后的成因浅析 武陵山区山同脉、水同源,主体少数民族习俗相近、文化同根、经济同型、发展水平相当、利益需求一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武陵山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状况、扶贫攻坚进展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绩效。但是,就全国来看,武陵山区已经落伍,目前仍属于全国18个连片贫困带之一。这并非偶然,也绝不是耸人听闻,我们必须清醒地直面这一现实。 (一)、武陵山区的地域特征及其现状 国务院前不久批复的武陵山区,包括71个县(区、市),国土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集“老”“少”“偏”“山”于一身的典型。 战争年代,湘鄂西、湘鄂川黔、黔东红色根据地相继在这里诞生,红二.六军团在印江木黄会师,红军长征中这第一次会师,为中央红军主力西征、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这里,有46个县属于革命老区。 区域内生存的3645(2010年底统计数)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2%左右,是我国在地域上聚居、在区划上分割的内陆少数民族地区。 武陵山区位于黔渝湘鄂四省的结合部,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夹在成都、江汉两大平原与湘中盆地之间,不沿边不临海,其所覆盖的地、州、县,在地理区位上大都远离省会等中心城市,偏僻闭塞。深入武陵腹地,山裹着山,山抱着山。沟壑纵横,河流跌宕。 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貌超过1460平方公里,山高谷深、土壤保水性差。千百年来,当地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