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卷第3期 地质力学学报 V01.5No.3
1 9 9 9年9月 OF Sep.1999
JOURNALGEOMECHANICS
文章编号:1006—8616(1999)030071.05
我国古代黄河水利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李鄂荣
(地质出版社.北京100083)
摘要:历代治理黄河的工程活动,都着眼于治水.而忽视了治沙.以致黄河逐渐成为
地上悬河和黄准海平原的分水岭。这既改变了我国第一大平原的原生地质环境,又在
近800余年来建造了面积达10000km2以上的渤海、黄海三角洲和苏北滨海平原的
新的地辱环境。此文根据历史事实,建议政燹传统的治黄观念.应该重视黄河泥沙这
一宝贵财富,有目的、有计划地,而不是任其自然地将黄河泥沙引到适宜的地区填海
造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泥沙无穷,黄河搬运日久天长.较之挖山填海,优越无比。
该文认为黄河泥沙造陆的理想地区是苏北的黄海之滨,而不是渤海。渤海面积狭
小,又是我国的内海。以黄河泥沙填于渤海指日可待.而渤海变陆,对华北、东北的气
候、永文、环境等都十分不利。
关键词:黄河;治水;治沙;填海造陆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古代的工程活动中.有许多工程建设在当时都曾起到过极其伟大的正面作用,为保
护和改善当时的生产建设和生活环境发生过有益的影响。但是由于当时的建设和工程活动,往
往限于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条件,有些工程活动便常常带有被动的性质,事先不都是作过周密的
调查和完善的规划。特别是在一些影响范围较大的工程建设,如大型的水利建设中,常常由于
事先的被动(如水灾)和后期的因循,以及某螳自然条件的改变.它们又会逐渐向负面的或是消
极的或是有害的方向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和难以克服的困难。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我国古代人民曾经创造过不少举世闻名的工程。如战国至秦代的都江
堰水利工程、连接湘漓水道的灵渠、改善关中水利条件的郑国渠、华北平原的漳渠(西门豹渠)
等。它们主要是用于改善运道和农田水利条件。
两汉时期对黄河灾害的治理和东西大运河的建设等,为后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与整治积累
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理论思想。
隋唐宋时期在南北大运河的开创与整治、治黄和海塘建设以及长江灾害的防治和农田水
利等方面,在当时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工程活动,保证了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的继续发展。
元明清时期的重大水利活动与建设都放在黄河的灾害防治与运河的漕运畅通这两个关系
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上,而长江的灾害防治则由于江南人口的增长而日益突出起来。
收稿日期:1999一0720
作者筒开:李鄂荣(1925一),男,原地质矿产部高级工程师。地质出版社缩审,长期从事水利工程地质研究工作.1987年
商休以来t从事地质学史和所电地质环境与灾害.现仍兼地质大学地质学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72 地质 力 学 学报
历史上这些著名的工程活动,固然有些是以正面效益为主而载入史册的,但是有些工程活
动却并非完全如此.反而成了社会和后人的沉重负担。在我国,这样的古代工程活动,以及它们
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
黄河下游800km的地上悬河(简称地上河:堪称世界之最。悬河河床高度相对于两岸河
堤之外的平原现已高出3m至5m,有的河段达11)m。究其原因,乃是黄河挟沙量大,每年约16
亿吨泥沙的四分之一堆积在这一段坡降不大,水}亢平缓的河床之中,河底逐年淤垫所致。
这种情况,是怎样形成的呢?只要翻开历史考查,便可以知道并非自有河患以来即是如此。
自南宋初年即i128年(建炎二年),在战乱之中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宋开封留守杜充决黄河南
堤以阻金兵o,才是黄河长期南泛夺淮入海的开始。直至明代后期的隆庆、万历年间,出于保证
运河的漕运畅通和每年江南数百万石粮食安全运抵京师北京的需要,必须稳定黄河河床,使运
河在徐州以南得以“引黄济运”@,徐州以北又不受到黄河决口、改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