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妙用故事
故事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语言课中有特定的故事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学习一定词汇和培养讲述能力,同时接受文学熏陶和品德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故事更是一种添加剂,催化着各学科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对于思想品德教学而言,没有故事的课堂也必定是缺少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觉的参与者、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故事来说理,可以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趣味盎然,还可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妙用故事。
一、以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它可以使学生刚上课就在认识上、情感上和意志上高度集中,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运用故事导入新课,从故事中引发问题,启发思考,制造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授《自我负责》一课时,笔者用“打碎玻璃自己赔”的故事导入新课: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时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要求他按价赔付125美元。当时是1920年,125美元能买125只鸡。他回到家,父亲问明原因后跟他说,自己打碎的就得自己赔。因为孩子当时没有钱,于是父亲就先借给他125美元,并约定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靠擦皮鞋、送报纸挣钱,终于把125美元还给了父亲。后来他成为美国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名总统里根。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做人要负责任,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因此,通过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用故事讲授新知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如果不注意教学艺术,只照本宣科或使用一个模式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在传授新知识时适时引用故事,就犹如同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一股清泉,悄然沁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教学过程就会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教授《诚实守信》中的“拒谎言,重承诺”时,笔者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回来后我杀猪给你吃。赶集回来,妻子看见曾子真的要杀猪,连忙上前劝阻。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信任你。说着曾子就把猪给杀了。曾子的做法对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诚实做人要拒绝谎言,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
三、以故事为媒介,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听讲。事实上,有时学生虽想专心听课,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开了小差。这是因为中学生的意志品质还不够成熟,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不强所造成的,可见注意力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那么,课堂教学应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消除学生倦意呢?笔者尝试着把授课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结合起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如教授《理解与宽容》时,因为前面的知识点“人们之间需要理解”及“理解他人”的内涵比较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劲头,注意力易分散。笔者适时讲了个故事: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教师稍作停顿,问学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希望这位老师怎么做呢?”学生们来兴趣了,注意力又集中了。笔者接着说:这位老师并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一笑了之,要求这位同学课后再加工,要画得更神似些。从此这位同学上课再没有乱画的习惯,各门课都学得很不错。
四、以故事为课堂结语,酿造教学余味
俗话说:善始要善终。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而且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导语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却在课堂结尾处草草收场,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挫伤了学生的兴致。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动人心弦的“主唱”,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终曲”,让课堂教学布局更合理、结构更完美。如教授《自尊自信》一课结尾时,笔者讲了一个故事: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原本是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