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县初中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流程设计.doc

乐亭县初中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流程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乐亭县初中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流程设计.doc

乐亭县初中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流程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赵 哲 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名言,教师激情引入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林语堂 在中国文化史上,我最喜欢的文学家是苏东坡,最喜欢的作品是他在黄州所作的描写赤壁的那几篇。 ——余秋雨 苏轼,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的光芒照彻千古,照彻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而他在黄州所作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世人难以超越的千古绝唱。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首词。 二、预习检测 1、朗读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浪淘尽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还酹江月 强 虏 2、学生质疑:提出在预习中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3、展示交流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苏轼, (代)伟大的文学家,字 ,号 ,四川眉山人, 之一。与其父 ,其弟 ,并称 。 其文--徜徉肆恣,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其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学生展示交流写作背景,教师适时补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倾听范读 出示听读要求: 把握感情基调 注意朗读节奏和延长音 2、交流听读感受,教师指导朗读 学生交流:这首词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畅谈后,教师出示课件,进一步指导朗读。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俞文豹《吹剑录》) 师引导:这是何等的气势啊!我们应该如何读出这种气势呢? 师生总结朗读这首词应注意的要点:感情豪迈激昂,铿锵有力;语调高昂。 全班齐读。 针对齐读情况,教师亲自示范领读,引领学生把握节奏和延长音,读出古诗词的韵味。 请学生代表朗读,师生点评。 3、梳理词脉 上阕描写…… , 下阕怀想…… 承接上下两阕的句子…… 师生总结:上阕描写赤壁景色,下阕怀想古人周瑜,抒发自己的感情。 承接上下阕的句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细读文本,欣赏如画的江山,品味豪杰的风采。 四、精读细品 1、自主阅读 ①出示读文要求: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 1.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你觉得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 2.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学生自读 学生细读相关语句,做好勾画批注,写下问题答案的关键词,准备交流。 2、合作探究 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小组内交流,整理归纳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3、展示交流 小组代表把本组探究结果在班内展示交流,小组间相互商讨补充,教师针对学生展示交流情况,适时点拨引导。 问题一:根据学生展示的语句,引领其重点品味: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当学生展示句1时,引领学生想象并描绘画面,感受壮阔、磅礴的气势。 当学生展示句2时,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穿”、“拍”、“卷”的精妙,感受赤壁景色的壮丽雄奇,并指导学生朗读,把握朗读的感情、重音,读出气势。采用多种形式朗读:齐读、个人读、同桌对读。 【说明】:根据学生所展示的语句,教师适时利用课间展示图片,做到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 问题二:根据学生展示,总结周瑜的形象:年轻英俊,儒雅潇洒,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4、教师质疑 ①作者极尽笔墨赞美周瑜,为什么要写“小乔初嫁了”这一句呢? 学生总结:侧面烘托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②三国时期,英雄人物众多,你能想到哪些?作者为什么想到周瑜呢?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引领思路,确保不形成无效的争吵。) 在讨论中总结: 原因一:周瑜指挥了赤壁之战。 原因二:和作者苏轼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引领学生从年龄、外貌、生活、功业方面比较,总结出:周瑜的年轻有为和作者的老大无成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作者的壮志难酬。 教师过渡:赤壁,曾是周瑜建功立业之地,却是苏轼贬谪流放之所,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5、感悟心境 学生齐读抒怀部分,体会作者的心情,进行交流。 教师对学生感悟的“惆怅、伤感“进行肯定,并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感情仅仅停留在”惆怅“上吗?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出示苏轼的其他诗词: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兄弟离散,他诗意地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教师点拨:苏轼的一生屡次遭贬,屡遭挫折,然而纵观他的作品,

文档评论(0)

shbky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