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塞摘要 !
中文摘要
背景
近几十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MR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的诊断率大大提高,其在脑血管疾
病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临床上常见,许多LI患者出现认知缺损(Cognitive
Impairment)。这种认知缺损往往临床表现较轻、病程长、缓慢进展,早期容易
被患者、家属、甚至医生所忽视。
在王永炎院士的带领下,从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始,经过“八
五”、“九五”到现阶段的“十五”攻关,对中风病急症、危重症等的中医脑病
临床研究工作已有了很大进展。在“九五”针对老年期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中医药防治进行了系统深化研究中发现,中医药治疗包括LI
在内的血管源因素导致的认知缺损,在改善智能、延缓病程等方面显示出一定
的优势,而痴呆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对已经痴呆的患者进行
干预,效果往往不理想。所以,提出临床研究应该把重点移到血管性痴呆发生
之前。
目前,大量临床观察和调查显示,腔隙性脑梗死与LI后认知缺损关系密切,
但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得出结论各异。有研究显示,即使皮质下单发LI也
可造成明显智能损害,多发LI智能损害较单发者明显。且LI复发率高,在发
病后1~5年内有超过1/3的人再度发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可使中枢神经系
统广泛损害,病情呈阶梯性恶化,最后导致痴呆。腔隙性脑梗死后出现的认知
缺损作为血管性痴呆的预警信号,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
腔隙性脑梗死,病情较轻,预后较好,甚至可完全恢复。而相当部分患者
腔隙性脑梗死后出现认知缺损,缓慢发展,其发展趋势是血管性痴呆。对于患
者而言,认知缺损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远远超过LI本身。目前临床尚没有
针对LI认知缺损的诊疗标准,使得很多临床医师无所遵循,而运用脑梗死的通
用治疗方法来处置,往往大大浪费财力、物力与人力,且效果不明显。因而总
结LI认知缺损的证候学特征和演变规律,建立科学的诊疗标准,为中医药早期
干预,防止血管性痴呆发生,提供辨证依据,显得非常重要。而其起步工作必
定是证候学研究。
研究目的
Infarction,LI)认
(1)通过临床观察,比较研究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知缺损的中医证侯特点及LI认知缺损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
(2)在此基础上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的病因病机,寻找导致LI认知
缺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建立LI认知缺损中医防治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研究方法
全部观察患者均为2004年7月~2006年2月期间东方医院门诊和病房的患
者。依据公认的诊断标准,结合辅助量表,制定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腔隙性
脑梗死患者作为一个研究队列,符合纳入标准共104例患者,病例组为腔隙性脑
梗死认知缺损组(LICI组),共53例,对照组为腔隙性脑梗死无认知缺损组(LI
组),共5l例。采取病例对照研究,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等因素进行
对比分析,同时进行量表评分和证候学观察,制定并采用统一的病例报告表。
依据标准分别为:(1)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
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认知功能缺损综
andStatistical
合评定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ManualofMental
Dementia State
RatingScale,CDR)、简易精神检查量表(Mini—mental
Deterioration
Examination,删SE)和全面衰退量表(GlobalScale,GDS):
(3)社会功能活动及日常生活能力各亚项损害评定参照Blessed行为量表
(BlessedBehavio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