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洋与中国古典文学
徐伟芬
一、课程性质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海洋国家。从先秦到明清的海洋文学作品,构成了色彩瑰丽的涵养艺术画廊。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发晨历程的一面镜子,那些凝固在纸张中的文字,正是传统海洋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张扬。
二、课程目标
开设这一门课程,是让学生更好的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海洋”这个元素结合起来,更好的理解作家在其作品中的写作意义以及对后人造成的影响。
三、课程内容(目录或提纲)
1、创造海洋的神灵与神话。
2、对《搜神记》、《山海经》中有关“海洋”篇目的研读。
3、进取的隋唐五代海洋文学
4、李白的海洋情韵
5、柳宗元:沉沉的海洋情思
6、多姿的宋元海洋文学
7、苏轼:悠悠的海洋情愫
8、辛弃疾:深深的海洋情结
9、郑和下西洋引起的海洋文学新潮
10、对《镜花缘》、《三言二拍》的研读。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海洋文学,我认为就是那种渗透着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如果说凡与海洋有关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为海洋文学,将有“忽闻海上有仙山”之类诗句的《长恨歌》也归为海洋文学,那么,我想绝大部分西方文学作品都可称为海洋文学。与海洋有关的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海或海的精神为描写或歌咏对象的文学作品,题材可能是海本身,如普希金的《致大海》(1824),也可能是其生活与海联系在一起并赋有海洋精神的人或物,如拜伦的《海盗》(1901)和高尔基的《海燕》(1901),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1952)、中国作家邓刚的《迷人的海》;第二个层次的作品是其主人公以海为生,其活动在海上或海岸,但作者没有海洋意识,作品所蕴含的海洋精神不明确,如日本作家叶山嘉树的《生活在海上的人们》(1926);第三个层次的作品,其文本提到海,但海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一个模糊的意象,或仅仅作为一个可置换为内陆的背景,如前文提到的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806),苏联柯涅楚克的《舰队的毁灭》(1933),日本作家水上勉的侦探小说《海的牙齿》(1960)。如果要把海洋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来研究,上述第一层次的作品才有真的研究价值,只有它们具有海洋文学的特质;而第三层次的作品最不具备海洋文学的特质,它们可以归入任何别的类型,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海洋文学;第二个层次介乎于第一个和第三个层次之间。
“纵览中国古典文学,有山水文学,有田园文学,有边塞文学,有战争文学,有爱情文学,有月亮文学,有江河文学——但却缺少大海文学!大海,尚未大规模进入中国古典文学史中! 李白咏过黄河、长江,也到过浙江沿海一带,但未直接写过大海!
苏轼咏过长江,也被贬过海南岛,但却留下一个千古之谜:在渡越琼州海峡至儋州时,这位大艺术家为何没有留下咏海之作?
曹操的诗作中,曾点到过大海,但他的主要诗作并不在此。
为何大海未进入中国古典精英文学中?到了近现代,孙中山、冰心、刘再复等人虽然有所弥补,但为什么依然不能成为主流?这对于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形成造成了何种影响?
而在西方古典、近现代精英文学中,从《荷马史诗》一直到《老人与海》,大海则是一个连绵不断的主题!这种对比,值得深长思之,值得深入研究 ,而非“大陆文明”、“海洋文明”两个简单抽象概念所能解释。”
我以为,作为一名文科出身的中国学子,虽不敢妄称文人,但窥己之心境,文思。也能对中国历来文人士大夫的潜在意识有所洞悉。
诚然,中华文学史上,罕有歌咏海洋的文字。除开故人所举之名篇。涉及海洋主题的大抵还有《山海经》、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班彪的《览海赋》、西晋木华的《海赋》、潘岳的《沧海赋》、南齐张融的《海赋》,唐朝韩愈的《南海神庙碑》、宋代燕肃的《海潮论》、以及李汝珍的《镜花缘》等,都算是极为难得的作品。
这些文章单就是数量而言,较之于华夏典藏,无异于秋毫之末之于舆薪。就是如此有限的所谓“海洋文献”,论到内容对海洋也仅仅停留在博大,浩瀚或者幻想的层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华文士对海洋缺少基本的人文关照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华民族是个感性且感恩的民族。对于养育自己的皇天后土它们顶礼膜拜。中国人也思考过自己的本源,但他们从来不认为两岸的猿声是在暗示自己的出处。他们把这个制造自己的光荣使命莫名其妙的交给了一个唤作女娲的人面蛇身者。而且还给她编造一个补天的传奇。中国人对水是有感情的。无论游牧者还是农耕人。所以他们咏天咏地咏山咏水,但对于海除了险恶,浩淼实在没有其他任何的情感维系。不咏海此其一。
其次,以农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华夏文明源于江河,文明在自给自足的山川内陆得到无限弘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