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钢蓄热式加热炉蓄热室工艺改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带钢蓄热式加热炉蓄热室工艺改进.doc

带钢蓄热式加热炉蓄热室工艺改进 王金龙 (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炼钢厂) 摘 要:简要介绍了带钢蓄热式加热炉的主要技术参数及燃烧原理,通过对加热炉指标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指标偏低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对蓄热室改进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得几项主要指标得到提升,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蓄热式加热炉;节能措施;指标;蓄热室 The Technology Improvement of Heat Storage Room in Strip Hating Furnace with Heat Storage WANG Jin-long (Steel-making Plant, Tianjin Tiantie metallurgy Group Co. , Ltd. , Phone: E-mail: meixi1980wjl@163.com) Abstract: The text briefly introduced the main technology parameter and burning principle. The reasons affecting low index were found through analyzing index of the heating furnace. Be aimed at these reasons, some appropriate improving measures were carried out which promoted the major index. Through these improvements, the strip process created higher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Key Words: heating furnace with heat storage; energy-saving measures; index; heat storage room 1 前言 加热炉是轧钢生产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合理选用加热炉,提高燃料利用率,对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钢坯氧化烧损,提高加热质量,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加热炉的加热效率,优化加热炉的炉温控制和钢坯的加热过程以利于冶金行业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已经成为目前冶金工业控制技术研究的重点问题和主要方向。 2 加热炉主要技术参数 加热炉形式:空煤气双预热推钢式加热炉 炉体有效长度:27840mm 炉子内宽:3700mm 钢压炉底强度:785kg/(m2·h) 烧嘴数量:84个 蓄热室数量:42个 3 蓄热式加热炉燃烧原理 图1 图1所示高炉煤气、空气分别经切换阀,通过煤气蓄热室B、空气蓄热室A在烧咀l燃烧。高温废气由烧咀2,经煤气蓄热室b、空气蓄热室a.分别将室内蓄热体加热后,通过切换阀排出。 图2 图2所示切换阀换向,煤气、空气分别经煤气蓄热室b、空气蓄热室a,被室内炽热的蓄热体预热(预热温度达l 000℃以上)后在烧咀2燃烧,高温废气由烧咀1,经煤气蓄热室B、空气蓄热室A,分别将室内蓄热体加热后,通过切换阀排出。 通过切换阀,上述两种状态每隔一段时间(一般为3min)交换一次。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废气余热,对高炉煤气、空气进行双预热,预热温度各达l 000℃以上,燃料热量计温度接近2 200℃,与高热值的重油热量计温度相当,完全满足轧钢工艺的各种要求;且排烟温度在150℃以下,甚至低于100℃,高炉煤气热利用率很高,几乎接近理论极限值,从而使全高炉煤气成为高温轧钢加热炉的理想燃料。 4 改进前的指标 4.1 加热炉中修后,间隔半年左右,蓄热室即不同程度的出现损坏,被迫停炉检修。 4.2 加热炉排烟温度在160℃左右,排烟温度过高,余热利用不充分. 4.3 吨钢燃耗为411.7m3,与行业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5 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5.1 原因分析 5.1.1 职工凭经验操作。 5.1.2 蓄热小球铝含量低。 5.1.3 蓄热小球高度不够。 5.1.4 蓄热室浇注留有缝隙。 5.2 改进措施 5.2.1 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纠正职工的错误观点,针对现场工况重新制定作业指导书,合理配置空煤比,减少煤气浪费。 5.2.2 将蓄热小球Al2O3含量从60%提高到75%。 5.2.3 将蓄热小球的高度从750mm增加到850mm,提高蓄热室的蓄热能力。 5.2.4 蓄热室浇注时,将蓄热室侧墙和蓄热室整体支设模板,整体浇注施工,减少拆模工序,提高蓄热室的整体性。 6 改进后的指标 6.1 一次检修周期内蓄热室损坏率降低至5%以下,避免了非计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