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矿床地质
2010年 MINERALDEPOSITS 第29卷增刊
复合构造域及其成矿系统划分
一一以中国东北部陆缘区为例
邢树文1,孙景贵2,张增杰1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6)
l复合构造域地质特征
研究区位于松辽平原东缘大连一沈阳一长春一哈尔滨一佳木斯一线以东至中朝、中俄边界。构造环境隶属西伯利亚古
板块和中朝古板块以及之间的中亚造山带东端,中、新生代处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为由多个微陆块及其造山带所包围的复
合构造区域。研究区构造作用十分复杂,是一个经历多期构造作用的复合构造区域。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以及叠加的程度不
同,其构造形式和特征有明显的差异。
该区区域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为鞍山一辽北一龙岗太古宙古陆核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特点是以
强烈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喷发一沉积作用和深成花岗岩浆侵入作用为主,并发生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第二阶段为元古宙裂
谷及断拗盆地形成阶段,集中发育在陆块边缘。裂谷的打开和闭合为重要特征,以拉斑玄武质、钙碱性火山一沉积作用为主,
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形作用。第三阶段为古生代古亚洲洋形成与封闭阶段,即从早古生代海盆形成到晚二叠世一早三叠
世对全球超大陆聚散的积极响应所经历的主要地质事件。在南部前寒武纪区域。发育浅海稳定型沉积建造;在北部地区则处
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微板块对接环境,形成海相火山沉积建造,于晚古生代对接结束。第四阶段为中生代洋一
陆俯冲阶段,指本区在全球Pangaea联合古陆裂解的影响下,直至新构造运动时期,进入滨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发展阶段所发
生的陆缘火山弧和盆岭构造的演化进程。印支期进入环太平洋火山弧构造一岩浆体系,有广泛的钙碱性岩浆活动。燕山期为
大陆边缘或岛弧性质的构造一岩浆活动作用,集中发生在区域深断裂、盆地内部,火山岩与侵入岩在空间、时间上的密切共
生.
太古宙表壳岩呈大小不等的残块(体)分布在隆起区的太古宙“11’G”岩系内。岩石普遍遭受强烈的区域角闪岩相到
032
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局部叠加韧一脆性构造作用。古、中太古代表壳岩和灰色片麻岩(Sm-Nd等时线年龄3Ma),总
体构造形态呈片麻状穹形隆起一卵形构造,新太古代以线形构造型式展布。
古元古代时期在裂谷区形成了巨厚的碎屑沉积,随后封闭发生强烈变形和角闪岩相或低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小型
多期叠加褶皱的线形构造为主。麻山古陆的变质程度高达麻粒岩相,构造形态与太古宙特征相似。中一新元古代变质变形较
古元古代次之,主要展布在辽一吉陆间盆地或裂谷、佳木斯—牡丹江一兴凯陆问盆地。为绿片岩相变质变形的陆间盆地型建造,
构造上多为大型褶皱构造以及发育韧性剪切带及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且后两者多发育在与太古宙陆块接触部位,动力变质作
用较显著.
古生代时期的前寒武纪基底区,以多岛、小洋盆的沉积作用为主;凹陷区则是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微
板块对接环境,于晚古生代对接结束。形成混杂岩,局部发生强烈的变质作用。形成古生代陆块.古陆内部盆地变形较弱,
但在古陆边缘(吉中一延边)的古生代地层多为不同层次的构造混杂岩,显示是俯冲推覆作用过程堆积而成的增生楔.吉黑
古生代花岗岩不发育以及火山作用的海相性质,说明此时的环境属于洋壳发展阶段;而晚期出现陆相火山作用以及古生代地
层层序紊乱一具混杂堆积的特征说明。古生代吉黑地区是由拉张性过渡性洋壳逐渐向陆壳转化或克拉通化以及最终拼贴造山,
海西期末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出现标志强烈的对接,碱性花岗岩的形成则标志古生代造山结束,即表明该区拉
张型过渡壳已转化为挤压型过渡壳或初始成熟陆壳,转入环太平洋构造体系.
第一作者简介邢村文。男.1963年生,研究员,从事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及技术管理工作.E.皿蝴:xxx8844@163xam
第29卷增刊 邢树文等:复合构造域及其成矿系统划分 25
自太古宙克拉通化后,构造作用由韧性变形逐渐转化为深部为韧性、浅部为脆性的深断裂构造作用。特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