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中学注重求知和陶冶人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去的中学注重求知和陶冶人格.doc

过去的中学注重求知和陶冶人格 2007-08-29 09:01:57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中学自身须有清楚的定位,它不是通往大学的输送带上一个机械的环节,不是大学的预备学校,不是大学生生产流水线,而是应有自己基本的独立价值。 ?浙江学者傅国涌对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思慕已久。20世纪20年代初,夏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人曾在那里任教,留下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风流。对做过乡村中学教师的傅国涌来说,那是他心向往之的地方。 2005年夏天,他终于来到这所“梦中出现过”的学校。刚刚放了暑假,校园里空荡荡的,招贴栏上墨迹犹新的是高考成绩光荣榜,文理科分数排列俨然。傅国涌猛然感到,这里已不是当年那个洋溢着创造乐趣、以求知为最终目标的春晖,而是全封闭教学、以考分决高下的春晖。他清楚,“当然这不是春晖的悲哀,普天之下莫不如此,春晖不能幸免”。他来这里只能凭吊历史:“古人说物是人非,如今恐怕是物也非、人也非了。”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研究晚清历史,涉及到当年轰动一时的一件事。杭州一位满族妇女惠兴创办贞文女学,却因民众冷漠而面临倒闭的危险,于是她吞服鸦片自杀,希望以此唤醒大家对新教育的支持。各界为其精神所感动,募集资金,继续把这所学堂办下去,并更名为惠兴女学堂。上世纪50年代后,这所学校更名为杭州十一中学,及至90年代又改回惠兴中学的名称。 陈平原曾专门去踏访这所中学,可惜校方没能保存多少校史资料。在他看来,这样有历史、有故事的老中学,有必要认真发掘、清理自家的传统。 然而无论是春晖还是惠兴,那些只为少数学者珍视的办学传统,常常难以进入公众视野。傅国涌注意到,当下有关老大学的书籍已不少了,但有关老中学的书籍却难得一见。 这或许与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对中学的偏见有关。陈平原就曾被问到:一般我们觉得中学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考上大学,关注中学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对一个人的作用有多大呢?研究中学的历史和对老中学的记忆,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呢? 这让傅国涌感到失望。他认为,中学自身须有清楚的定位,它不是通往大学的输送带上一个机械的环节,不是大学的预备学校,不是大学生生产流水线,而是应有自己基本的独立价值。比如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得到陶冶,知识得到训练,视野得以开拓,即使不再升学,作为一个人,他的文明素养,他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也都在这个阶段初步得以成型。 面对今天的中学教育,傅国涌担忧,“一个人一旦错过了中学时光,要想再补救确实就有点晚了。”他很赞同在一次《中学人文读本》的座谈会上,历史学者雷颐的发言。雷颐说,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所读到的东西,会溶进生命,化入血液,而到了大学阶段、成年以后读的,往往只能作为知识存在。 曾有记者问傅国涌:“你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理想的中学已经不需要虚构,不需要想象,它们曾经存在过了,在不太遥远的历史中,在20世纪前半叶。南开中学、北京师大附中、扬州中学、春晖中学、天津耀华中学……还有许多并不知名的中学都是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学。” “一个老师、一所中学如果不能给予学生在人格、精神上的影响,就不可能是好老师、好中学,无论其创造多高的升学率。”傅国涌笃定地说。 痛感于此,他收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旧文新作,编了《过去的中学——人生最关键阶段的教育和学习》。书中,透过许多老辈人的回忆,人们恍然发现,不仅那些百年名校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就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普通中学,无论公立、私立,还是教会中学,“都一样富有特色和个性,一样卓有成效,培养出了许多民族精华”。 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决非何种职业之准备 1901年成立的北京师大附中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中学之一。从1922年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林砺儒兼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即校长)长达10年。在他治下,学校率先推行六三三学制(初中高中各三年),对中国中等教育革新有开拓之功。 林校长就任附中主任的演说《我的中等教育见解》中,批驳了中学教育不过是通往大学的一道桥梁这样的谬见。他提出,“中等教育其自身就是目的,决非为将来某种专门之准备”。所以,“中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例如文学的陶冶,并非要把少年立刻造成一位名家,也不是准备将来卖文讨饭,乃是要引导他的人格的活力往文学方面去。科学的陶冶也不是要养成科学家或准备做农工,乃是要引导他的人格的活力往科学方面去。艺术的陶冶也是一样的理由。……我认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决非何种职业之准备。要全人格的陶冶受得圆满,那么将来个性的分化才算是自然的。若有人问我中学毕业生做什么,我就说也不为士,也不为农,也不为工,也不为商,是为人:也可为士,也可为农,也可为工,也可为商。” 师大附中当年出了两个学生,一个陈舜瑶,一个池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