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现代红外激光.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红外激光演示与展望 刘高斌 重庆大学 第一章 绪论 1.1课程开设原因及目的 学校的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产物 满足社会和学生的科普的需要 1.2 课程的主要内容 红外技术及其应用 激光技术及其应用 1.3课程传授过程及方法 以讲授为主,还结合实验教学 考试方式为写论文 演示实验地点在理科楼103、105室 第16周交论文,理科楼102室。 第二章 红外技术概述 1.红外辐射的基本知识 红外辐射俗称红外线,它是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线,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任何一个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 绝对零度,就要向周围空间辐射出红外线; 红外线是位于可见光中的红色光以外的光线 波长范围大致在0.76μm~1000μm; 频率大致在4×1014Hz~3×1011Hz; 1.红外辐射的基本知识 整个红外辐射通常可分成下列几个波 : 近红外:波长范围 0.75~3 μm; 中红外:波长范围 3~6 μm; 远红外:波长范围 6~15 μm; 极远红外:波长范围 15~1000 μm. 前三个波段中的一个至少包含一个大气窗口, 最后一个波段,大气对他已基本上不透明了。 2~2.6μm、3~5μm、8~14μm统称为“大气窗口 2.红外技术发展的历史 2.1 红外线的发现及其本质 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威·赫谢耳(W·Herschel)首次发现红外线; 早期对红外线的研究都称之为热辐射 ; 红外线其本质为电磁波辐射 ; 研究红外辐射的折射、反射和绕射,就产生了红外技术。 2.2 世界红外技术的发展 二十世纪初,科学工作者开创了红外光谱学和精密辐射学的应用;对恒星和行星的温度进行了辐射测量;并把红外光源用于医疗过程; 1910年到1920年间出现了红外探测、保密通信、防盗预警、温度遥测等设备的专利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红外探测、红外夜视等军用红外技术相继出现; 现代红外技术起始于1940年前后; 二战后美国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优先持续发展了十多年; 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封闭的打破、半导体工艺和激光技术的发展,使得红外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今天,红外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医疗、交通等方面,已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红外系统工程领域。 2.3 我国红外技术的发展 2.3.1我国红外技术的萌芽 1953年初,部分科学工作者开始做硫化铅红外探测器研究 ; 1958年秋,“55号任务”开始接触到现代红外技术; 1959年底,物理所做成一个供展览显示红外雷达原理的模型; 1960年初物理所建立了以红外探测器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第九研究室。 2.3.2红外专业研究所的建立及其发展 1964年昆明物理研究所成为全国第一个确定的红外技术专业性研究所。 1964年在进一步的调整中,上海技物所转向红外研究,成为了专业的红外研究所,组成了两个红外探测器的研究室、一个红外系统的研究室、一个微型致冷器和热压透红外材料研究室。 大动乱末期,国内的红外技术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国防科工委:5个红外技术专业所; 大学:5个红外技术专门化教研室; 在地理上的分布也比较合适,华东2个,华中、西北和东北各1个; 出现了多种红外专业杂志,如《激光与红外》、《红外与激光工程》、《红外技术》、《红外》和《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等等; 从1974年起举办“全国红外科学技术交流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尚在按期举行。 2.3.3当代我国红外技术的发展 我国红外探测器研制从1958年开始,至今已50多年。先后研制过PbS、PbSe、Ge:Au、Ge:Hg、InSb、PbSnTe、HgCdTe、PtSi/Si、GaAs/AlGaAs量子阱和热释电探测器等。 我国还在红外光谱、红外无损检测、红外遥感、红外军事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3.红外技术的组成部分 从信息传输链的设计方案出发,把红外技术的组成可以分成发射、传输和接收三个方面: 3.1发射方面 人工:产生红外辐射,辐射调制、发射天线; 天然:各种天然的和人造的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 3.2传输 红外辐射的传输通常不要求通过介质,大气对它的影响;红外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衰减 吸收和散射 ;红外光缆。 3.3接收方面 接收镜头: 辐射滤光片; 辐射探测器——红外辐射能转变成电能,或者把一种波长的辐射转变为另一种波长的辐射; 致冷器——探测器致冷在某一确定的工作温度; 电信号处理和滤波; 信号显示。 A 用激光器通过大气传输; B 通过光导纤维传输; C 自然辐射中包含信息的传输; D 用外差方法传输 振荡信号混频,差频信号继续处理 4.红外技术的地位及应用 4.1红外技术的优点 1 环境适应性优于可见光,尤其是在夜间和恶劣天候下的工作能力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