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系.doc
1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系
21世纪,人类将面临空前未有的全球性环境挑战。环境科学已成为世界上引人注目的学科。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适应我国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发挥我校综合大学的办学优势,培养一流的环境科学人才,于1996年新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可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有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学和研究队伍,现有在册教职员工共49人,其中教授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14人,讲师17人;聘请了6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任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
环境科学专业包括环境化学、大气环境、环境监测、环境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6个专业方向。环境科学专业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事业心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科研、管理和教学的人才为目标。强调基础教学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素质的培养。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毕业生适宜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三废治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卫生防疫和商品检验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适应性强,就业的选择余地大。目前每年招收60余名本科学生和30余名研究生。
目前我系正根据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并按照当前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所确定的方向,结合原有的基础和特点进行科研开发,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当前涉及的科研领域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清洁生产、环境材料、环境规划与管理、城市景观与生态等。 近五年来我系申请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1项,以及1项重大子项;“973”项目课题1项,“863”项目子课题1项,“863”探索类项目和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福特基金1项,日本万国博览纪念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申请专利15项,已获批准的专利有12项。近5年来,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上海市决策咨询奖1项。2006年科研经费到款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173万元。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目前已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瑞典和芬兰等十多个国家开展科学合作与学术交流。
3 研究方向
3.1大气环境科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大气微量气体、气溶胶的组成、浓度、时空分布、多相反应等,其研究成果为认识自然循环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区域或全球气候变化、酸雨形成过程、臭氧层破坏、生态及海洋环境的变化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特别注重该研究方向的发展积累,逐渐形成了一支较为完整的大气化学研究团队,目前已拥有雄厚的人才和设备实力,形成了特色的研究方向。
1、大气气溶胶多相反应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重大作用。大气气溶胶是当前国际大气化学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和前沿研究领域。该方向在多相反应动力学、反应机制、颗粒物表面物种变化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陈建民等利用DRIFTS与FTIR-长程怀特池(white cell)相结合,成功获得了上海和北京收集的大气颗粒物、典型氧化物(SiO2、Al2O3、CaO、MgO、Fe2O3等)与CS2、COS、DMS、SO2多相反应动力学速率以及吸附常数的大量信息,发现CS2与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是基于颗粒物表面吸附氧的催化氧化反应(Environ. Sci. Technol., 2001),得出多相反应可能是全球COS来源之一的重要结论(高校学报,2002;科学通报,2004;中国科学B,2004),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注意。
2、大气痕量气体的观测方法、技术及对大气环境影响。对大气中超痕量CFCs、O3浓度时空变化研究、大气中破坏臭氧层的超痕量气体(南极)动态变化的研究取得突出成果(Environ. Anal. Chem,2002;Environ. Sci. Technol., 2001),针对CFCs含量很低,提出了提高ECD灵敏度的新技术及其机理研究;与瑞典Gothenburg /Chalmers大学、德国Heidelberg 大学的国际合作,开展“新型微分光学大气分析仪”研制,使用该类设备首次观测到上海CS2物种(JGR,2004)。
3、大气污染物的自由基化学和光化学。深入研究了臭氧耗损物质的光化学和等离子体化学行为、含硫化合物COS的源和汇、新温室气体SF5CF3的源和汇等全球性环境问题(Atm. Environ., 2005)以及上海市光化学烟雾的生成机理和防治对策等地区性环境问题。纳秒级激光瞬态光谱技术使得瞬态物种得以表征,进而使这类研究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借助该技术,目前正在开展大气液相以及冰晶内部或表面有机污染物的转化反应等研究。
中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