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电化学方法在制备纳米材料中的应用.docVIP

第8章电化学方法在制备纳米材料中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8章电化学方法在制备纳米材料中的应用.doc

第八章 电化学方法在制备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人们对于分离超微粒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Uyeda等人采用气体冷凝法制备了金属超微粒子,并对超微粒子的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了电镜和电子衍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德克雷斯勒成立了NST (Nano-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研究组;1984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超微粒子和等离子体会议,使超微粒子的研究成为世界性热点之一;1989年德国著名科学家Gleiter等首次提出了纳米材料这一概念;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第一届国际NST会议标志着这一全新科技—纳米科技的正式诞生;1992年的TMS (Minerals, Metals, Materials)年会上有5个分会场专门讨论纳米粒子的制备、结构和性质,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美国材料科学学会预言,纳米材料将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兴材料之一,是21世纪高新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科学家们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闭。它的出现将和金属、半导体、荧光材料的出现一样,引起科技领域的重大变革。 纳米粒子是指特征维度尺寸介于1~100 nm范围内的微小粒子,又称作超微粒子。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它的大小介于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分子之间,属于亚微观的范畴。由纳米粒子形成的晶体称为纳米晶体,它既不像一般晶体那样具有长程有序,也不像非晶体那样具有短程有序结构,它是一种具有全新“气体状”(gas-like)固体结构的新型材料,粒子内部存在有序一无序结构(order disorder)。从传统热力学观点来看,这是一种亚稳态结构。 纳米材料由两种组元构成:晶体组元和界面组元。晶体组元由晶粒中的原子组成,这些原子都严格位于晶格位置上;界面组元由各晶粒之间的界面原子组成,这些原子由超微晶粒的表面原子转化而来。由于纳米粒子的粒径很小,使得粒子中的原子有很大部分处于粒子表面,表现在固体纳米材料中,有相当大比例的原子处于晶体界面上,即界面组元的比例很高,一般纳米晶粒内部的有序原子与纳米晶粒的界面无序原子各占总原子数的50%左右。晶界对纳米材料的结构及物性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这些大量处于晶界或晶粒缺陷中心的原子,使纳米粒子产生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表面和界面效应等,引起了纳米材料在许多物理、化学、力学性能上与同组成的微米粒子材料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它不仅开拓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也改变了某些传统观念。例如,纳米陶瓷的出现使得陶瓷在表现刚性的同时也具有了很好的塑性;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导体(如Ag)纳米化后可以变成绝缘体;同样,部分绝缘体纳米化后也可以变为导体。因此,对超微粒子及其由此压制而成的纳米固体材料结构及性能的研究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对纳米粒子的研究也变得十分活跃。 中国古代早就制备出了这种材料,例如古铜镜表面的防锈层即由纳米氧化锡组成,灯灰就是纳米炭黑,只是由于表征手段的原因,当时未能给出纳米材料这一确切的名称。由此可见纳米材料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研究领域。 而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的纳米薄膜、纳米微晶的制备,直至现在的电化学制备纳米金属线、金属氧化物等过程,已有几十年的研究时间。早在1939年,Brenner就在其博士论文中论述了使用两个含不同成分的电解池,交替在两池之间进行电沉积制备纳米叠层膜的研究。但当时所使用的这种方法太烦琐,易造成镀件表面污染,影响沉积层质量。随后在1949年又对其工艺进行了改进,直至1963年,运用电沉积技术制备叠层膜的方法不断改进,Brenner提出了单一电解液中沉积Co-Bi多层膜的设想,由原来的多槽电沉积转变成今天的单槽电沉积,这便是当今电沉积制备纳米金属多层膜的开端。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此研究发展较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电沉积叠层膜开始有了一些进展,1984年Tench, White经过努力,用降低不活泼金属浓度的方法得到Cu-Ni纯金属叠层膜,最小厚度达到10nm。 Yahalom, Zakod等人用电沉积方法制备Cu-Ni叠层膜厚度已达到几个纳米。进人20世纪90年代,随着表面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叠层膜的研究也越来越深人,人们获得了外延生长的超晶格材料。电沉积法制备纳米叠层膜逐渐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获得纳米晶体的方法。 采用电沉积制备块状超精细晶体结构的工作也是很早就在进行,例如H. Maeda早在1969年就曾在“J. Appl. Phys”上发表过这类研究报道,只是那时还没有纳米晶体的提法。直到1989年才有系统的报道陈述电沉积方法制备纳米块状晶体,但20世纪80年代的超精细结构晶体的电化学制备以直流电沉积方法为主,尽管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脉冲电沉积法对于控制沉积金属的结晶尺寸起着重要影响,但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