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裂化干气综合利用探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催化裂化干气综合利用研究 徐龙伢,王清运,张淑蓉,谢素娟。林励吾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116023) 我国每年通过催化裂化加工原油46舭,副产催化裂化干气(简称干气)1800Kt,其中 含乙烯350Kt、乙烷350Kt.是发展化工利用的重要资源…,中国石化总公司和大连化学 物理研究所开发的干气中稀己烯与苯烷基化生产乙苯技术…,已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1试验方法 在连续流动态固定床微反装置上,评价用浸渍法制备的Cr/Si一2或Fe-Hn/Si一2系列 催化剂的催化裂化干气中稀乙烷直接与c0:反应制乙烯反应性能:催化剂装量为6ml,在 coz捏合原料气进行催化反应,反应产物由色谱在线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烷与∞。制乙烯的反应 通过co,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是一个新的催化反应过程,由于C0,参与乙烷脱氢反应 解过程中积焦,提高乙烷转化率和乙烯选择性.当然由于c仉的存在,催化剂表面乙烷与 c0。之间的反应化学比较复杂,为提高乙烷脱氢制乙烯的选择性,抑制因c玻引起的副反 应,关键是研制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最近.我们研瓴出具有根好催化反应 性能的乙烷与C凸反应高选择性制乙烯的cr/si一羽mk/Si-2系列催化剂,达到乙婉转化率 67%、乙烯选择性大于93%的好结果。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列于表1. 表1.Cr/Si一2和Fe/Si_2系列催化荆用于催化裂化干气中稀乙烷与c02反应倒乙烯 结果表明.在催化裂化干气中含乙烷18.8%(体积分数)、乙烯19.2%(体积分数) 荆,催化裂化干气中稀乙烷与c如直接反应制乙烯.可达64.7%的乙烷转化率和84.1%的乙 烯选择性;对于K—Fe叫lI/Si-2催化剂.乙烷转化率可达66.1%。乙烯选择性高选91.4%. 尤其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的浓度(体积分数)从19.2%提高到26.蹦,如果将其与苯进行 烷基化反应制乙苯.乙苯的产量可提高帅%.从而提高“干气制乙苯”的生产能力和经 济效益。由表1还可以看出.Fe/Si一2系列催化荆比Cr/Si-2系列催化剂具有更好的乙烷与 cO。反应性能. 2.2100毫升装置上干气中乙烷与c02反应制乙墙 为开发催化裂化干气中20%(体积分数)左右的稀乙烷与Om反应生产乙烯的技术,将 所开发的K-Cr—Mn/si一2在抚顿石油二厂现场进行100=I规模的催化裂化干气中稀乙烷与 c0:反应制乙烯的扩大试验,经过37天催化剂单程反应寿命运转表明(图1),在K-Cr- Mn/St~2催化荆上.乙烷转化率达60%以上、乙烯选择性超过9嘣.乙烯收率达到55%左 右,说明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反应性能和稳定性.并具有耐硫等杂质的能力,为中试放大 提供了重要数据。 ≤掣戢蚪瞽■晕簿 ¨蚰∞柚铀钟们如神o 200 400 60D 800 反应时间/h (●):乙烷转化车, (·):乙烯选择性 圈1100=I装置千气中乙靛与C0t反应制乙烯K—cr—h/si一2僵化嗣性能 图2艘化裂化干气综合利用瘫程田 探讨催化裂化干气综合利用组合新技术.将千气中所含己烯与苯烷基化制乙苯,利用 其尾气中所古乙烷与O仉反应制乙烯与苯反应制乙苯.使己烯和己烷充分利用后.再利用其 尾气中的甲烷与c晚重整制合成气或制氢气.加l;c回收利用.可望为催化裂化干气催化转化 和综合利用提供新流程(如图2所示)。 ’考文献 I、侯祥一, 中官炼油技术新进展.中田石化出版杜.1997. 2、王清邂.张囊蓉,中田专利4. A.n.,MirzabekovaS.R.Catal.Today.34(1995).371· 0.v..Muedov 3、Kvylov 4、Xu Qingxia.Stud.Surf.sci.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