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肝素酶Ⅰ制备肝素寡糖与其热稳定性的研究.pdfVIP

重组肝素酶Ⅰ制备肝素寡糖与其热稳定性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资源生物技术与糖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重组肝素酶工制备肝素寡糖及其热稳定性的研究 况莹,陈银,叶逢春,罗明芳,邢新会,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研究所北京 100084) 肝素 (Mw3000-37000D,平均分子量Mr14000D)作为抗凝剂和抗血栓药已在 临床上应用60多年了,此外,肝素还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和降血脂等作用。但 是大量的使用肝素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副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低 分子肝素 (LMWH)(Mw3000-8000D,平均分子量Mr5000D)具有与高分子肝素同 样的抗Xa因子 (FXa)作用,而抗凝血酶 (FIIa)活性大大降低,表现出抗血栓形成时 对凝血系统影响小,因而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与高分子肝素相比,LMWH还 具有分子小,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半衰期长等特点。目前,制备低分子肝素的 方法主要有化学裂解法[[2,3]和酶降解法[[4]。虽然化学裂解法工艺流程较简单,但裂解 过程中加入的强氧化剂会与肝素中的硫酸基团作用而引起肝素抗凝活性的降低,此外这 种方法还可能引入毒物而污染环境,而酶降解法由于其温和的反应条件且无毒性易实现 生产连续化而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酶降解法中主要研究采用来自肝素黄杆菌 (Flavobacteriwnheparinwn)[5]的肝素酶I来制备低分子肝素,因其产量低、纯化困难, 造成酶的成本非常昂贵,限制了酶法制备低分子肝素的发展。利用重组菌株生产肝素酶 I是一条极有前景的途径,但通常的表达体产生的肝素酶I容易形成包涵体,无法直接 利用。 为确立高效的生产肝素酶I技术,我们利用融合蛋白技术构建了高效生产可溶性的 肝素酶I的基因工程菌株 [6],目前摇瓶培养的酶活可以达到16000IU/L。由于肝素酶的 融合蛋白具有亲和吸附功能,只需要一步亲和层析就能达到纯度为 95%左右的酶纯化 效果。同时利用融合蛋白的亲和吸附能力容易实现肝素酶I的定向固定化,使开发高效 肝素酶反应器成为可能。本论文通过实验证明融合肝素酶I能够和商品酶一样有效的降 解肝素,制备出理想的LMWH。通过控制酶解反应,得到了一系列分子量分布范围窄 的低分子量肝素 (平均分子量在 5000-6000)。此外,针对肝素酶容易失活的特性,研 究了融合肝素酶I的热失活机理,其的失活遵循三级失活动力学,表明在受热情况下, 该酶的失活主要是由于分子的伸展并形成聚集体而导致的。通过添加外加试剂的方法来 提高该酶热稳定性的实验表明,一些糖类 如〔海藻糖、蔗糖)能够提高融合蛋白的热稳 定性.其中30%的海藻糖能使其半衰期提高7倍多。这一系列的研究为利用重组肝素 酶I制备低分子量肝素的工艺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肝紊、低分子量肝素、融合肝素酶I.热稳定性 ’通讯联系人:E.mail:xhxing@mail.tsinghua.edu.cn 电话:01062773004;传真:010 290 中国资源生物技术与糖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致谢 本研究由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lackHirsh,TheodoreE.Warkentin,StephentiShaughnessyetal.Heparinand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MechanismsofAction,Pharmacokinetics,Dosing,Monitoring,Efficacy,andSafety.Sixth ACCPConsensusConferenceonAntithromboticTherapy. 张万忠,王云山,马润宇,舒志国,肝素降解和低分子量肝素的制备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1,22(I): 48-51: BianchiniP,美国专利 US4981955. NielsenJ1.,美国专利 US5106734. Sasisekharan,R.,Bulmer,M.,Moremen,K.W,Cooney,C几andLanger,R.Cloningandexpressionof heparinaseIgenerf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