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400·
我国刑事公诉制度的定位与改革
——以公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为切入点
吴宏耀4
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程序一直是我国法学
界讨论的热点。而在新一轮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庭前审查程序究竟何去何从
更是备受关注。在讨论中,借鉴德国中间程序的制度设计,回归实质审查的改
革方案逐渐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心理认同。然而,研究国外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进
行简单的制度模仿,而是为了磨炼发现问题的眼睛。①制度只是手段而非目
的。人类学研究表明,尽管人类的基本需求大致相同,但在种种偶然因素作用
下,为了实现同样的需求却可能产生出不同的制度设计。换句话说,对于同一
目的,不同的制度在实践效果上可能相差无几。因此,在法律制度研究中,真
正重要的不是丰富多彩的制度表现形式,而在于揭示制度的基本功能。
此外,具体制度的改革不仅需要理论上的融贯一致,更需要与相关制度的
整体协调。因此,作为公诉制度的组成部分,这一改革建议的合理性必须从我
国公诉制度的整体定位出发加以评判和衡量。
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整体功能出发,将刑事起诉制度②归为两种模式,并
分述两种模式的特点与优缺;之后,我们将就我国公诉制度的立法定位展开讨
论,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方向略陈管见,以求教于
大方。
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一项制度的功能必然蕴含于其制度结构之中。因此,
·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
①比较法学者达维多教授曾云:“比较法的功能不单在记述法,而在于法的改良。”参见[意]
莫诺·卡佩莱蒂:《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注释2。
②刑事起诉制度包括公诉制度与自诉制度。由于刑事公诉是现代刑事起诉制度的主流,除特别
说明,本文的刑事起诉制度特指公诉制度。
我国刑事公诉制度的定位与改革 ·401·
关于刑事公诉制度整体功能的定位,必须结合制度模式加以讨论。
根据起诉主导权的归属,起诉制度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司法控权模式与检
察控权模式。①其中,前者,调整的是法官与检察官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其功
能主要表现为约束公诉、防止公诉权的滥用;至于后者,所涉及的则是检察官
对公诉权的独占与控制,在功能上更多地表现为保障公诉权的高效行使。
(一)司法控权模式:防止公诉权滥用
司法控权模式主要表现为起诉权(公诉提起与起诉决定)的分权与制衡,
目的是防止公诉权滥用。②该模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在控、审职能分离的前
提下,承担控诉职能的检察官所享有的起诉权仅仅是一种起诉请求权,实质意
义上的决定是否交付审判的权力则归属于专门的具有司法性质的起诉审查机
关。换句话说,在起诉机制内部,起诉权被法律分割为起诉请求权与起诉决定
权,并委诸于不同的诉讼主体。其中,检察官享有起诉请求权;对于具体案
件,检察官的起诉请求不能直接导致开庭审判,而只能启动一个审查程序。审
查程序由具有司法性质的起诉审查机构负责;该机构作出的起诉决定具有开启
审判程序、确定审判范围的法律效力。不过,作为司法机构,它只能对检察官
的起诉请求作出被动反应。
欧美国家的现代刑事起诉制度多属于司法控权模式。自启蒙时代以降,在
欧美各国,追诉犯罪已经不再笼统地被看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福音,而更多地
将其视为维持社会安全必不可少的“有组织的暴力”。因此,在法律上,一方
面,将国家刑罚权严格限定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在承认国
家负有追诉犯罪义务的同时,试图通过诉讼制度约束国家追诉权的具体行使,
以期尽可能减少国家追诉权的滥用。在西方法治传统中,以权力制衡权力是一
种被普遍接受的控权理论。在欧美刑事诉讼制度中,对国家刑罚权的程序控
制,采用的也是权力制衡的方法。其中,就刑事起诉制度而言,这一权力制衡
①社会学研究告诉我们,“由于对其他文化生活方式了解甚少,人们总认为自己社会的规范和价
值观念是无法避免的,而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美]尹恩·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河南人民
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因此,为了提高对我国公诉制度的自觉意识,比较法方面的研究自不可
少。然而,在研究中,人们常常以我国起诉制度为框架、以检察官为中心对国外制度进行任意的裁剪,
完全忽视了司法权在国外起诉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主张,在进行起诉制度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