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诗学与元好问的“正体”论.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代诗学与元好问的“正体’’论 南开大学文学院张毅 摘要:金代诗学自贞祜南渡后出现了兴盛的局面,围绕套诗的发展方向问题,人们对诗歌创作 的牙隹正与新奇、师古与师心,以及学唐或宗宋等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争辩,涌现出赵秉文、李 纯甫和王若虚等颇具影响力的著名人物.又因具备父兄渊源、师友讲习和国家教养等条件,产生 了元好问这样在文学史和批评史上都堪称一流的大家。他细论‘‘正体”的诗歌批评和以真诚‘为本 的创作追求,集金代诗学之大成,不仅使金源挟幽、并豪侠之气的北方文学的诗脉得以流存,也 将金代文学思想的发展稚向高峰. 关键词:金玳诗学风雅正体真诚学至于无学 金代贞辜占南渡后出现的诗学为盛局面,与文人间流行的论辨之风有直接关系,以当时引领风 骚的著名文人而言,赵秉文长于辨析,李纯甫善持论,王若虚的辨才堪称—流。元好问说:“李右 司之纯以辨博名天下,杯酒淋漓,谈辞锋垒;公(指王若虚)能三数语窒之,唯有叹服而已。”哪各 种文学论辨的展开,使诗歌创作成为专门之学,醉心于此道者很多,在赵、李、王等人之后,元 好问崛起于文坛,成为金诗巨擘。在《论诗三十首》里,他以诗中疏凿手自许而细论“正体”,通 过批评历代诗人及其作品的方式,表明诗之“正体”并不限于—端,亦非_成不变。他从诗人情 怀、诗歌风格和诗的语言表达等方面来细论诗体,除了主张继承风雅缸思无邪”的传统外,还在 诗之体貌、体格和体裁等方面认真辨析,推崇天然与豪健的风格,于诗语的古雅和精纯方面求变 化。强调要以诚为本,性情之外,不见文字,学而至于无学,先尽得前人之所长,然后卓然自成 一家。这样就为唐、宋之后金诗的如何守正出新指明了方向。 金代诗学发展的一种走势,是由复兴古学来清除尖新、浮艳的作风,出入唐宋而自成—家。 贞祜南渡后,作为文坛领袖,赵秉文和李屏山在倡导古学和变革文风方面是一致的,但由于性情 和学问的不同,两人或标榜风雅,以唐人为指归,或主张学奇古而重气格,.又在师古与师心孰轻 孰重的问题上各执己见,遂形成了创作追求不同的诗学思想倾向。如元好问在为诗友辛愿作的小 传所说: 南渡以来,诗学为盛。后生辈—弄笔墨,岸然以风雅自名。高自标置,转相贩买,少遭 指摘,终死为敌.一时主文盟者,叉皆泛爱多可,坐受愚弄,不为裁抑,且以激昂张大之语 从臾之.至比为曹、刘、沈、谢者,肩摩而踵接,李、杜而下不论也。@ 。《内翰王公墓表》,《元好问全集》上,第515--51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元好问:《中州集》,第485-486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519 刘祁《归潜志》也说:“南渡后文风一变,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由赵闲闲、李屏山倡之。一∞ 主文盟者的泛爱多可,在赵、李二人身匕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李经作诗以新奇取胜,被李纯甫称 赞为“今世太白”。他曾写信向赵秉文请教,以为作诗要自成_家,就不应该蹈袭前人语意,故近 古不如变古。赵秉文在《答李天英书》里加以回答,反对师心自用者的追求新奇,具体说明作诗 应该“近风雅”的理由。 赵秉文认为今入作诗可以高视古人,然亦不能废古人。师古是师心的基础,师古并非蹈袭古 人,近古才能变古。他强调说:“所谓近风雅,岂规规然如晋宋词人,蹈袭用—律耶l若日子厚近 古,退之变古,此屏山守株之论,非仆所敢知也。诗至于李、杜,以为未足,是画至于无形,听 至于无声,其为怪且迂也甚矣。其于书也亦然。足下立言措意不蹈袭前人—语,此最诗人妙处, 然亦从古人中入。譬如弹琴不师谱,称物不师衡,工匠不师绳墨,独自师心,虽终身无成可也。’’ 四作诗入门须正,无继承就没有创造,要超越古人,必须先拜古人为师。他说:“为师当三百篇、 《离骚》、《文选》、《古诗十九首》,下及李、杜:学书当师三代金石、钟、玉、欧i虞、颜、柳, 尽得诸人所长,然后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于专师古人也,亦非有意于专撰古人也。”@无论诗歌 或书法,都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方能自成—家。他以学书求“飞动”为例,“昔 人谓之书法,岂是本意而为之也。又须真积力久,自楷法中来,前人所谓未有未能坐而能走者。 飞动乃吾辈胸中之妙,非所学也,若市人能积学而不能飞动,吾辈能非动而不能积学,皆—偏之 弊耳。’’固 与赵秉文强调“师古”的重要针锋相对,李纯甫认为“师心”才是根本。他在《为蝉解嘲》 里说:“道在矢溺传有之,定中幻出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