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ppt

本节结构 起步* 曲折* 发展* 走向世界* ★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演变历程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 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获奖者“费俊龙、聂海胜”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 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个真正 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 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 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 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 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 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 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被誉为“水稻之父”。 聂海胜 费俊龙 2007年感动中国 人物:钱学森 2006年感动中国 人物:叶笃正 严济慈 严济慈(1901━1996),出生于浙江东阳,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1949年参与筹建中科院,978年出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提出“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标,曾任全国人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3、振兴科技的措施 ⑴成立中科院 ⑵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⑶欢迎知识分子归国 建国后海归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 平,邓稼先等,成为尖端科技和空白学科领域的开拓者. ■科研的起步和国力的展示■ 1、起步的背景: 2、新中国振兴 科技的方针: 1999年9月18日,共和国50华诞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向23位当年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隆重颁奖授勋。 钱学森、周光召、屠守锷……昔日风华青年,已成白发老者。王淦昌、邓稼先、姚桐斌……7位科学家永远不可能亲手捧起这枚沉甸甸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了,他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带着无悔与眷恋走完了生命之旅。 科学家的情怀 ⑴表现 国防科技 医学: 农业: ①原子反应堆建成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袁隆平培育出“ 杂交水稻”(1973) ⑵地位: 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4、文革前的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 ▲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 空间技术的垄断,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何意义? 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 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曲折: 表现 科研工作瘫痪 科技差距拉大 科研事业受挫 1966年8月清华大学红卫兵在砸毁牌坊上“清华园”题字? 大量书籍被撕毁 现代科技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30年来,…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一场伟大的革命”指什么? 2、材料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 对科技的发展有何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⑴文革使科技受挫 ⑵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⑶科技体制政策及实施 2、提出: 1988 邓小平 3、认识 ⑴反映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⑵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

文档评论(0)

shbky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