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关于善后防务的认识、讨论与决策--兼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未能起步的原因.pdfVIP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关于善后防务的认识、讨论与决策--兼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未能起步的原因.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关于善后防务 的认识、讨论与决策 ——兼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未能起步的原因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贾小叶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素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遭受了割 地、赔款的屈辱。战争的创痛与屈辱并没有使清政府就此走上改弦更张、图谋自强的道路。 直到20年后再度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创痛,清政府才开始了图谋自强的洋务运动,是 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然而,中国的近代化何以没有发端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而是延迟了 20年之久?这是每位研究近代史的学者都很关心的问题。但对于此一问题,学界迄今尚无 深入的研究,更无圆满的答案。一般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万年和约”的签订, 朝野复归恬嬉,无人再谈夷务,而传统的天朝观念与夷夏观念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主要绊 脚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仔细翻阅当时的档案资料,便可发现,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结 束之时,清朝决策层曾有过卧薪尝胆、图谋自强的意图,也曾对如何加强善后防务问题进行 过严肃的讨论,一度出现了师法西方军事科学技术的可能。但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出现的美 好设想并没有转化为现实。有鉴于此,本文不揣简陋,拟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善后防务 问题入手,通过深入剖析清朝决策层对于防务的认识、讨论与决策过程,以期对解答此期中 国近代化未能起步的原因有所裨益。 “权宜之计”与。经久之策”的思考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的战守决策经历了从理喻、威服到“羁縻”的转变。然而, 在拥有坚船利炮的“西夷”面前,传统的驭夷之方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陈旧的药方已 无法疗治眼下的病疾。在屡战屡败之后,天朝君臣便对传统的驭夷路数作出反思。 当第一次鸦片战争初起之时,清朝君臣对西方的认识是无知的。在他们的观念里,西方 唯一的优势就是船坚炮利。即使这一认知也是得之传闻,至于其船炮究竟如何坚利,无人知 晓。可以说,清政府的战争决策是以种种关于西人的传闻与臆测为基础的。最初的茶叶、大 黄之说,使朝野上下一致认为一旦断绝贸易,即可制服英国。之后,夷人腿脚不灵、不善陆 战,夷船吃水过深,易于搁浅等陋见,就成了前线将帅制服英人的重要依据。1839年,林 则徐、邓廷桢在会奏时,不无自信地说: 夫英吉利之名者,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以其奢靡挥霍而艳其富。不知该夷兵船 笨重吃水深至数丈,只能取胜外洋,破浪乘风是其长技。惟不与之在洋接仗,其技即无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 所施.至口内则运掉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是以货船进口,亦必以重赀倩土人 导引,而兵船更不待言矣……且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袤缠, 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沿海将帅为其错误的认识付出惨重代价,其对西人的认识才渐趋真 切。当东南沿海城池屡陷之后,刘颟珂不无痛心地说,“论者本谓该逆不长陆战,而两年之 中,该逆之掠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又有汉奸为之引导,各处路径较我兵反为 熟悉。其阴谋诡计,复在在出我所备之外,使我万难防闲”,“议者以尖山口内,水浅沙淤, 恃以无恐。不知该逆之杉板船到处可达,原不论水势之深浅”∞。战争结束后,刘损珂“又 亲至该夷当日登山各处,逐一查阅”,发现夷人攀登之处“皆属崎岖险峻万难登陟之区”,因 之慨叹道“初不料该夷竞能履险,该夷毫无畏惧,益信该夷仅长水战之说,实非笃论”。@而 两江总督牛鉴则在战后写给刑部的供词中,也道出了成见之不足信:“或又谓夷匪腰脚甚直, 能水战而不能陆战,能乘船而不能乘马,此又不然。当该逆围困江省之时,黑夷运炮,排设 城外,各山白夷驰马山顶,上下如飞,始知人言不足为据。”在列举了种种从战火中获得的 教训后,他感叹道,“凡此情形,非但局外者不能尽信,即江南沿海之民人,在事文武各员 弁,非身经目击者,断不能道其详而知其难。”锄认识的错误带来了决策的失误、战争的失利, 此中甘苦,牛鉴感触最深。于是,天朝之于夷入不再具有任何优势。在目睹了城池失陷、将 帅捐躯之后,沿海将帅先后认识到,拥有“坚船利炮”的西人决非清军所能制服。英军攻陷 乍浦之后,耆英、刘颉珂等在会奏时,如是说:“此时战则士气不振,守则兵数不敷,舍羁 縻之外别无他策,而羁縻又无从措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