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经致用”.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通经致用’’ 汪高鑫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所谓,“通经致用”,顾名思义,是指通晓经术以求致用。这个“经”,是指以“入经”经传为主 要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这个“刖”,其具体内涵即为儒家所说的立德与立功.或者说内圣与外千,前 者主要是指个人的儒家道德修养,后者则是指.}}j经术经1tI=干政。在“通经”与“致川”二者关系中, “通经”是“致川”的前提,而“致用”则是“通经”的目的。在中囤经学发腰殳上。“通经致心” 一直是作为一种中心观念利核心价值被加以标榜和提倡的。 一、内圣与外王:“通经致用力的两条路径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将“通经致刚”理解为通晓经术以求事功,似乎只有讲究事功的经学, 才是符合通经致朋的治经宗旨。其实,从中国经学发展史米看,通经致}}{的经世传统,从来就是“沿 着‘内圣’和‘外于’两个方向朝前发展,二千余年,此伏彼起,却不绝如缕。”‘ 早在经学兴起以前的先秦时代。孔子通过辂理和传授“入经”,米阐发典籍的经世人义。而孔子 斤学的治学经世,便明显地具有“内圣”与“外千”两种不同倾向,以颜渊、曾参、子思、需子为 代表,“内圣”色彩更为明显:而以仲弓、子夏、萄子为代表,则是事功色彩更为彰并。也就是说, 先秦儒家的治学,其实就已经表现出了“内圣”与“外千”之两种治学的路径。 汉代经学兴起以J亓,人们通经致_}lj。便是沿着先秦儒家的治学路径,向着“内圣”与“外于” 两个方向发展的。康有为在《长兴学记》中,曾对先秦儒家这种治学路径及其对汉代以后汉学与术 学治经路径的影响作了这样的概括: 孔子之学,有义理,有经世.宋学本于《论语》,而《小戴》之镬大学》.《[中庸》及Ⅸ孟 子势佐之,朱子为之嫡嗣,凡宋明以来之学,皆其所统,宋元明及国朝学案,其众子孙也。 多于义理者也.汉学则本于((春秋》之《公羊》、《谷梁》,而《小戴)》之Ⅸ王制》及(荀子》 辅之,而以董仲舒为《【公羊》嫡嗣,刘向为《谷梁》嫡嗣,凡汉学皆其所统,《史记》、两 汉君臣政议,其支脉也,近于经世者也.2 在此,康有为分析了汉学与宋学的不同学术渊源,并且认为汉学是“近予经世”之学,而宋学则是 “多于义理”之学。我们姑且不论康氏以“经世”与“义理”这两个名词米概述汉学与宋学治学精 义之不同的说法是否妥当,也不论康氏以“义理”与“经世”相对立的观点论说汉宋之学是否准确, 却至少可以说明康氏已经看到了汉以降儒学发展具有“内圣”(即义理)与“外王”(即经世)之不 同取向。 撇开具体学术主张不论,仅就“内圣”、“外王”治经路径而言,自汉代以降,中国古代经学的 通经致f{3,如果按照学派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1)“内圣”学派:宋明理学派和心学派:(2)“外 王”学派:汉代公羊学派——南宋浙东事功学派——明清之际实学派——晚清经世致用学派。3如果 1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2康有为:《康南海文集》,朱振新辑,t海共和编译局1914年舨. 3学者依据经学特点划分经学流派,向来歧见颇多,周予同先生作‘中胃经学史讲义。专设“经学的学派”一章, 指出清代与民国初年就已经有髓派说、三派说、四派说和新兰派说.其中两派说以‘pq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代表, 300 按照经学家来划分,其主要代表人物则有:(1)“内圣”之学:韩愈——周敦颐——二程(颞、颐) ——朱熹、陆九渊——王阳明;(2)“外王”之学:董仲舒——炼亮、叶适——黄宗羲、顾炎武、王 夫之——龚自珍、魏源。 那么,“内圣”与“外王”这两种治经路径究竟是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我们认为,从学术方法 和主张来看,二者确实存在着耽显的不同,“内圣”强调的是一种向内求的功夫,通过研读经书,讲 求心性义理之学,以修身养性静心,剔出私欲杂念,最终成就高尚道德:而“外王”则重视一和向 外求的功夫,强调治经以经世致用为最终目的。但是,作为通经致用的两种路径,。内圣”与“外于” 又绝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首先,从“通经”而言。无论是“内圣”之学,还是“外千”之学,它们所通之“经”,都是以 儒家“人经”为核心的经r‰都以儒家经一㈣{勺核心范畴“彳.:义”为最高准!I{U,都重视宜扬儒家经.}5 。提倡的纲常伦理道德。也就是说,二者研习的是相同文本的儒家经典,遵循的是儒家共同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