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狼来了”道德故事型的价值逻辑及其批评 北京师范大学听课笔记 引言:道德教育必须有突破 1.困扰整个社会的“失德”问题,包括(1)普遍的失德;(2)对道德问题的麻木;(3)可怕的“去道德主义”、“代价论”与“宿命论”。 2.困扰青少年发展的德性问题,包括(1)道德发展的严重滞后;(2)对道德价值的漠视与嘲讽;(3)“非道德化的心灵”与“非道德化的生活”。 3.困扰教育界的德育实(时)效性问题,包括(1)德育效果不显著;(2)学生对德育的抵触与消极应付;(3)弥漫在教师中间的对德育效能的悲观主义态度。 一、“狼来了”的道德故事型 1.道德故事与道德教育(故事、故事的德育意义、道德故事、作为道德教育基本题材和途径的道德故事) 2.道德故事与道德故事型(不同类型的道德故事、道德故事型即道德故事的原型) 3.“狼来了”的道德故事型(“长鼻子”、“小红帽”、“鱼夫与金鱼”、“灰姑娘”、“白雪公主”、“一笑倾城、二笑倾国”、各种各样的英雄故事等) 4.听“狼来了”的道德故事,理解其心理效果产生的过程。 二、“狼来了”道德故事型的价值逻辑 I.不能撒谎——撒谎会受到惩罚 II.要诚实——诚实的人会受到奖励 III.要讲道德——有道德的人会受到奖励 IV.不能不讲道德——没有道德的人会受到惩罚 V.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VI.道德生活的价值取向:道德功利主义 三、“狼来了”道德故事型价值逻辑的批评 I.撒谎一定会受到惩罚吗? II.诚实一定会受到奖励吗? III.讲道德一定会受到奖励吗? IV.不讲道德一定会受到惩罚? V.善一定有善报 ,恶一定有恶报吗? VI.“趋利避害”是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四、“狼来了”道德故事型价值逻辑缺陷的严重后果 1.“公开的道德”与“私下的败德”——重要的不是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而是千方百计地掩盖自己的不道德行为; 2.利益的追逐战胜了道德的良知——谁讲道德谁吃亏; 3.为了追求“善报”而为善,为了逃避“恶报”而不为恶 ,“善行”不再有“善性”,“不为恶”只是外表,而非“内心”。 4.“伪道德”与“伪君子”、“真无耻”与“真小人”。 五、重构道德教育的价值逻辑 1.方向:用“义务伦理” 取代“功利伦理”的视角:讲道德是人生的“天命”、“天职”(Calling)或“义务”,而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外在的奖励或规避某种可能的风险。 2.资源:高度重视并充分阐述民间社会、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丰富的义务伦理思想。 3、道路:(1)道德教育的目标:唤醒道德良知,培养道德义务感,造就道德上纯粹的、真正能够做到“慎独”的人;(2)道德教育的模式:超越冰冷的认知主义与世俗的功利主义,诉诸于道德理解、道德体验、道德反省、道德自觉和道德关怀,走“人文主义”的德育之路。(3)道德教育的评价:从重行为表现到重稳定的内在动机;从重价值奖惩到重主观肯定和社会褒奖;从重个体评价到重团体评价。(4)教师要成为表率。 中国古代的义务伦理观 1.孔子:(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中国古代的义务伦理观 2.孟子:(1)“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告子上》);(2)“圣人,与我同类者……,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与声焉,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乐我心,犹刍豢之乐我口。”(《告子上》) 康德的义务伦理思想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表达了他的义务伦理思想:(1)道德不是建立在欲望满足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理性意志基础之上;(2)道德即绝对律令;(3)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它的原则(格律)可以普遍化时才有可能。 《世界人类义务宣言》(1996) ——人人有义务把所有的人当作人对待; ——人人有义务尽力维护他人的尊严和自尊; ——人人有义务扬善弃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人有义务尊重生命; ——人人有义务为当代人和后代人着想,保护空气、水和土地; ——人人有义务正直、诚实和公道地行事; ——人人有义务通过努力和勤奋 发展自己的能力; ——人人有义务帮助那些需要照顾者、弱者、残疾者和受歧视者。 (有人提出七项基本义务:守诺、忠诚、感恩、仁慈、正义、自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