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体脂肪注射移植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100041)张晋光范金才
脂肪注射移植是将脂肪组织注射到另一部位,而使受区功能改善,或达到丰满塑形的效果。自体脂肪
组织取材容易,来源丰富,无排异反应,是良好的填充材料。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中存在某些细胞
可分化成其他组织细胞。由于脂肪细胞易于获得,使其又成为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的理想的种子细胞,扩
大了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范围。笔者总结国内外脂肪细胞注射移植的研究与实践,现综述如下。
1脂肪组织的解剖生理学
1.1脂肪组织的构成
正常成人脂肪组织中50%细胞成分为脂肪细胞,体积约占96%,余为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约占4%。脂
肪组织很少有知名的供应血管,而是由邻近器官组织的较大血管发出的细小血管进入脂肪组织。
1.2脂肪组织的细胞成分
脂肪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有3种:①成脂肪细胞,为脂肪细胞的干细胞。②前脂肪细胞,即不成熟
的脂肪细胞,细胞小,能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所以,在脂肪移植中,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可以提
高移植物的成活率。③脂肪细胞即成熟的脂肪细胞,在缺血和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可释放胞内脂质成分,
逆分化为前脂肪细胞。在负压抽吸获取的脂肪成分中,还包括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巨噬
细胞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
1.3 ASCs的发现
美国学者Znk等,在大腿和臀部抽取的脂肪中,发现大量类似于干细胞的细胞,使脂肪组织也成为干
derivedstem
细胞的来源。这些被称作adipose
经细胞。因来源于脂肪,所以不象胚胎干细胞受伦理问题的困扰。尽管ASCs作为成人干细胞,其分化潜力
不如胚胎干细胞,但将来在临床应用修复组织创伤中,却有着一样的广阔前景。
2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的历史回顾和进展
2.1脂肪移植的历史
derMeulen
如何使用自体脂肪组织修复各种软组织的缺损,许多作者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889年,Van
将大网膜和脂肪组织游离移植于肝脏和膈肌之间,是首次用于人类自体脂肪进行的移植。1893年,德国外
至出现感染和重吸收等问题。1956年,PeerLA报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只有50%~60%,疗效不稳定,坏
死的脂肪颗粒往往引起纤维囊性化和假性囊肿。此后的半个世纪,自体脂肪移植没有突破性进展。
2.2 自体脂肪移植技术的发展
2.2.1吸脂技术促进了脂肪移植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脂肪移植又重新引起
了人们的关注。1977年以来,脂肪颗粒注射技术在国际上逐渐开展。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技术是将患者脂肪
较丰厚的部位,如腹、臀、大腿或上臂等处脂肪,用湿性真空吸脂方法吸出,经特殊处理成为纯净脂肪颗
粒后,植入到需要改变的凹陷受区内,以改善受区的形态。近20年来,各种不同的脂肪注射技术得到发展,
但对于如何保证最大限度地移植物的存活性,尚未达到共识。例如,脂肪采集用的导管、压力、离心速率
的影响等。Huss等认为,利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脂肪细胞培养,能提高脂肪细胞存活率。张新合等研究表
明,采集脂肪时剪碎法对脂肪细胞的损伤最轻,注射器法居中,吸管法最重。压力大于一50kPa时,随着压
176
不宜采用局部肿胀麻醉。
一团彼此分离的脂肪细胞,有相当一部分细胞保持完整,当这些细胞植入体内,能在血运建立之前通过周
围组织液及血浆的渗透作用保持活力。但在实验和临床应用中,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吸收仍然较多。1994年,
Von提出前脂肪细胞移植理论,认为前脂肪细胞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强于脂肪细胞,因此存活率更高。1999
年,Amar提出脂肪细胞微渗透理论,通过注射器吸脂后,进行颗粒细胞纯化,然后通过微导管植入自体脂肪
组织中,临床结果显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2.3颗粒脂肪移植后的转归
脂肪移植不仅要避免液化坏死,且要尽可能避免出现纤维囊性化。许多作者对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应
用充满希望,但又对移植脂肪的成活率和远期疗效缺乏把握。11louz报道,使用脂肪填充颜面皱纹,结果
的方法隆乳,但移植脂肪有可能全部吸收。Nguyen等通过动物试验表明,游离脂肪移植后的体积、外形的
维持依赖于囊肿样空洞和纤维成分。Carpaneda等认为,颗粒脂肪组织移植后的病理变化包括纤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