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亚健康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因素研究现状.pdf

亚健康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因素研究现状.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平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 亚健康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王佳佳 薛晓琳张雅静李冠儒吴秀艳 王天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摘要: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及环境变化,亚健康发生率逐年上升,亚健康状态研究 已成为21世纪健康和疾病预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开展了很多区域性调查研究,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使得结果不太一致,本文对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回顾, 总结了亚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关键词:亚健康流行病学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通过对照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健康的定义和 标准及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人存在着一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中间 状态。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上把健康称作是“第一状态”,把患病称为“第二状态一,因此布赫 曼把这种介于疾病和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于上个世纪90年代 中期创建了“亚健康”这个概念【11。《皿健康中医临床指南》【2l提出,亚健康(sub-health)是指人体 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 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 诊断标准。 亚健康既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3J。目前,“亚健康状态”发生于各阶层、 各年龄段人群,随着亚健康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亚健康的流行特征及不同人群的亚健康发生 因素成为亚健康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总结了国内亚健康人群的区域性调查结果,对亚健康 的流行特征及不同人群的亚健康发生相关因素做了概述。 1.亚健康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1.1亚健康的区域特点随着亚健康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区域性、人群 性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国内亚健康流行病学研究中关注不同地区亚健康状态差异的研究较 少,一般只见同一地区调查,现将国内几项亚健康区域性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概括如下。 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公布的调查结果称,截至2002年4月对全国 16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北京的亚健康率是75-31%,上海的 亚健康率是73.49%,广东的亚健康率是73.41%,北京高居首位【4】。 2003年3月到lO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对北京地区4000例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基本 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亚健康的发生率为50%。 另有研究发现2004年8--9月在新疆和田、吐鲁番两地同时展开的亚健康调查,新疆地 区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为71.9%t卯。北方地区在2001年初亚健康状态约占21.3%,明显低 于其他人群161。 1.2亚健康的性别特点多数研究显示性别特征在亚健康状态中非常突出,女性的亚健康发生 率明显高于男性,张素炎[61对北方地区的亚健康状态调查发现女性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 男性(P0.05)。于春泉【7】等对天津社区居民3568例亚健康人群调查的性别分布中,男1319人 中平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来 霍云华【11】以891名职工为研究对象,510名亚健康状态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52.5%,女性发 病率为59.8%。范存欣【12】抽取广东省8662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女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 164武 进行调查,男性亚健康发生率为66.4%,女性为72.5%0(X2=4.018,PO.05)。凌剽14】对1 汉市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性亚健康发生率为75.94%,女性为83.03%。陈国元【¨J等抽取 武汉市中年教师492名,女性组亚健康发生率比男性组显著升高(Po.05)。 究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本身比男性对环境和周围的事物较为敏感及女性的生理特点及心 理因素有关。另外,同样在教学、科研、临床第一线的女性要获得同男性相同的成绩则需要 付出更多,她们面临更多的生活方面的压力,培育儿女、照顾家庭等,无暇顾及自己疲惫的 身心状态。因此高校、医院年轻女性职工更是亚健康防治的重点人群。 也有一些研究显示亚健康的发生率并无男女差异,曲军平【l6】对社区1939居民进行亚健康 症状的32项评估,男女之间相比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①o.05),男性为65.70%,女性 为68.30%。温海辉【17】等对2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