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 美术与眼睛 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蒙娜丽莎(油画 木板 77cm×53cm 1503-1506)(意大利)达.芬奇 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这么神秘?? 总结 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仅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幅作品。一幅画的美不但是表面的,还有很多内在东西需要你去细细品位。 四种鉴赏方法 感悟式鉴赏 形式鉴赏 社会学鉴赏 比较式鉴赏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国画 纸本 1951)(现代)齐白石 谈初步印象:画面上有什么?静下心来仔细看,你有什么感受?? 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让人仿佛听到溪水声、蛙声。 墨点—蝌蚪—青蛙—蛙声—悠扬 墨团—山石—峡谷—幽静 墨线—泉水—流动—优美 画面—狭长—水流无限—悠长 思维与激情随着画面各种元素的展开而构建的意境:画内,几只活泼的小蝌蚪随着幽谷中奔流的山泉一路欢快地顺流而下;画外,蛙声悠扬,泉水丁东,共奏出优美的旋律。让人不禁联想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意。 画面布局极为考究:荷花在上,背景空白,是天空;花影在下,数条波纹,是池水,而且上静下动 散点透视:上边的荷花只画半朵,下边的花影却画整朵,避免重复,中间以题款隔开,拉开距离,造成对比……如此讲究、简练和鲜明的绘画语言,更令人钦慕不已 骨法用笔:荷花用浓色、焦墨求其实;花影用浅色、淡墨和湿笔,求其虚。 荷花影(中国画 纸本)1955)(现代)齐白石 长江万顷、黄河逆流(中国画 绢本)(南宋) 马远 《水图》一共有12幅,描绘12种不同的水态,画面构图很单纯,下为水,上为天。马远在《水图》中,用不同形态的线条描绘水波在不同天气和不同地方的变化。 富春山居图(中国画 纸本) (元)黄公望 在《富春山居图》中,初秋的富春江边,坡地起伏,林恋深秀,“明净而如妆”,其间点缀村落、亭台、渔舟、小桥,流水,宛如世外桃源。展开画卷,景随人迁,人随景移,笔墨纷呈,苍茫简远,将文人画的笔情墨趣发挥的淋漓尽致。 总结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感悟式鉴赏要求从自身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无限激情去欣赏作品。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对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形式鉴赏 形式鉴赏偏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对形式的分析和把握。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形体等。 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莲池》是他的代表作品。作者用画笔表现出一幅睡莲小桥的美景,给人的眼睛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 莲池(油画 布面 1899)(法国)莫奈 色彩:斑斓。似乎光线照耀的湖面就在眼前,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笔法:用水平笔法表现出水的宁静,用垂直笔法表现柳枝的摇曳身姿。两种笔法结合使 社会学式鉴赏 鉴赏式方式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的理解 这种方法适合于对再现性的、故事性或者情节性较强的美术作品的鉴赏 写生珍禽图 (中国画 绢本)(五代)黄荃 思考 画家画了些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鸟、乌龟、知了等,它们之间没有联系。 画家为什么这么画呢?它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这幅画是五代后蜀画家黄荃画给自己儿子的习画范本,同时也对这种先用细线勾勒,再用色彩一层一层渲染极为富丽堂皇的绘画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夜巡(油画 布面 1638-1642)(荷兰)伦勃朗 《夜巡》伦勃朗·凡·赖恩( Rembrandt van Rijn ,1606 - 1669 年) 这幅画原来描绘的是白天情景,因年久而呈现深棕色调,被后人误为夜晚,故名《夜巡》。伦勃朗用舞台式的光线把众多人物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构图,油画颜料的厚涂与薄涂的对比使物体质感得到完美的表现。伦勃朗常使用较暗的棕色调与局部的明亮的颜色作对比,从而使主体形象更加突出,画中光亮部分在对比之下显得格外刺目,这种用光目的,加强了情节的戏剧性效果。在伦勃朗的眼里,画中人物是有等级的,并用光线来体现。在光线最强烈的地方是画面的主角柯克队长,其他任务随着光线逐渐推远,隐退在阴影之中。有趣的是,就是这种主次关系使伦勃朗几乎名誉扫地,因为画中的每一个人都出了同样的钱,但光线造成的等级使他们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夜巡》引发的不满,表明了17世纪荷兰的艺术赞助人的价值取向同画家的个人追求之间的微妙关系。 总结 感悟式鉴赏侧重情感,形式鉴赏离不开观察,而社会学式鉴赏更需要探究,光凭想象是不够的。 比较式鉴赏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鉴赏方法来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