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_中_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pdfVIP

我国东_中_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东_中_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pdf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8 年  第 18 卷  第 3 期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18   No. 3  2008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 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 谭  丹  黄贤金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 日益严重 ,特别是由于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 点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 、水资源安全 、生态安全和公共 卫生安全 。为此 ,在测算我国东部 、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 ,分析三大地区碳排放的特征和差异 ,结果表明我 国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最大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最少 ,并且从碳排放的增长速度上看 ,东部地区增速最快 , 中部最慢 ;采用灰色关联 度方法分析三大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进而解释它们之间碳排放存在差异的原因 ,并针对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减少我 国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 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 关键词  碳排放 ;灰色关联度 ;三大地区;低碳经济 ( ) 中图分类号  TQ127. 11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104 2008 03 - 0054 - 04       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 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方面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碳 题 ,其中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过多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已经成 排放机理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 、碳排放与能源结构演 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 。在 2007 年的达沃斯世界经 进等方面的关系研究 。徐国泉等人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 济论坛年会上 ,气候变化超过恐怖主义 、阿以冲突、伊拉克 等式 ,采用对数平均权重 Disvisia 分解法 ,建立中国人均碳 问题而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 。2007 年 6 月 6 日,德国 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 ,定量分析了 1995 - 2004 年间,能源 海滨城市海利根达姆举行的 G8 峰会再一次把全球气候问 结构 、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 题列为重要议题 。我国目前是全球温室气体第二大排放 的影响[3] 。王中英 、杜婷婷等人研究采用库茨涅茨曲线 国,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的减排 ( ) EKC 模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并认为碳排放 或限排义务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日益面临着国家社会要求 与收入水平之间遵循倒“U ”曲线关系[4] , “N ”型关系[5] 。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 , 同样有义务发展低碳经 王雪娜总结了目前能源类碳源排碳量的研究现状 , 引入系 济 ,减少本国碳排放 。我国2006 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 统动力学的概念 ,分析了系统动力学、系统思考及系统仿 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 真的机制及其先进性 ,指出了其在能源类碳源排碳量测算 路 ;2007 年6 月3 日和6 月4 日我国分别对外发布了《节能 问题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且针对社会能源类碳源 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国家方 排碳和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类碳源排碳进行了分析和建 [2]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