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件1 项目说明.doc
附件1 说明
起于三门县六敖镇,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途经三门县六敖、健跳、浬浦、小雄、泗淋,临海市桃渚、上盘、杜桥,椒江、台州产业集聚区、路桥,温岭滨海、箬横、石桥头、城南,终点与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相接全长102.434km。全线桥梁92座隧道10座枢纽互通1处一般互通9处服务区2处设桃诸互通连接线7.4km、市场互通连接线2.4km、温岭互通连接线4km。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标准。设计速度0km/h,路基宽度3m。
侵蚀剥蚀丘陵标高小于200米,丘陵受剥蚀侵蚀强烈,沟谷发育,一般沟口为U形,沟尾为V形,自然坡度一般为30~60度。由于公路及开采石料,山坡坡脚局部被开挖,形成坡度达60~75°,高10~30m的陡崖,部分为古海蚀陡崖带,中风化基岩出露。
滨海平原主要为海积、冲海积平原地貌、海岸及潮间带地貌。海积、冲海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形状极不规则;海岸地貌主要是人工修建的海堤,全线跨越海堤3处,均为标准海堤,堤宽3~5m,防浪墙高0.8~1.0m,迎海侧边坡采用干砌块石或浆砌片石护坡,堤外镇压层抛石宽5~10m;潮间带地貌主要为海涂,介于海堤和多年平均低潮位之间的潮间滩地,可见浅滩水下轮廓,滩面坡度平缓,向海域逐渐变陡。
山前坡洪积斜地一般分布在山前和沟谷两侧,标高5~50m,坡度一般5°~10°,个别大于15°。洪积土层厚度约2~10m,个别大于15~20m,现多种植果树、花木及蔬菜。
本项目最大的滨海平原位于台州湾两岸,本项目路线长度达到50km。椒江河口平面呈喇叭形,椒江牛头颈处河宽1.8km,出牛头颈后堤岸迅速展宽,至距牛头颈18km的白沙南北堤岸宽达19km。椒江河口两侧为大片的粘土质粉砂浅滩。椒江口外发育有拦门浅滩,浅处水深不足4.8m,长18km,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海域2m、5m、10m等深线基本平行,横垣在河口海域,其海床纵向坡降平均为1/2000。
2.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层岩性
调查区出露地层单元较少,基岩主要为侏罗系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第四系主要为全新统的海积松散堆积物地层。其岩性组合和分布特征分述如下。
⑴ 前第四纪地层
工程区位于浙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南东段,前第四纪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J3x)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夹少量沉积岩、高坞组(J3g)酸性火山碎屑岩。局部有小面积侵入岩体及较多脉岩分布。
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J3x)地层在测区内主要分布于温岭箬横镇丘陵山区,沿线平原区零星分布的残丘及平原区深部揭露到的基岩均属于该套地层。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紫色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间夹多层沉凝灰岩、凝灰质粉细砂岩等。
侏罗系上统高坞组(J3g)地层在测区内主要分布于温岭石桥头镇以南,路线后段穿越丘陵区,均为该套地层。岩性以灰紫色-深灰色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为主,夹少量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部分为英安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局部有流纹质角砾熔结凝灰岩呈不规则透镜体产出。
⑵ 第四纪地层(Q)
工程区第四系分布广。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厚度受古地理环境控制,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貌单元,沉积物有较大差异,可分为丘陵沟谷区和滨海平原区。
a.丘陵、山前坡洪积斜地主要以残坡积、坡洪积相为主。
残坡积(Qel+dl):主要分布在丘陵缓坡处及山的鞍部,岩性以含碎石粉质黏土、含黏性土碎石为主,灰黄色,可塑,稍密~中密,厚度一般1~5m,局部风化强烈,厚度较大。
坡洪积(Q3dl+pl):主要分布在山前和沟谷两侧,岩性以含黏性土碎砾石、含碎砾石粉质黏土组成,碎砾石含量不均,具一定的磨圆度,部分地段为块石,稍密~中密状,厚度变化很大。
b.滨海平原区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阶段勘察资料揭示:测区中更新统缺失,上更新统及全新统较为稳定。
上更新统下组(Q):主要为冲积、冲洪积、海积、冲湖积相,厚度大,一般为10~60m。中下部以冲湖积粉质黏土为主,灰黄、灰绿色,可塑~硬塑状,该层在椒江北岸一带厚度巨大,在椒江南岸分布较薄,局部有缺失;上部以冲湖积、海积黏性土为主,可塑状,局部软塑,部分路段冲湖积相有缺失,在椒江及其南岸一带分布较厚的冲洪积卵砾石,灰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状,分布稳定,厚度5~15m
上更新统上组(Q)有两个沉积旋回,主要为海积、冲海积、冲湖积、冲洪积相,厚20~50m。下部为冲洪积的圆砾、砾砂等,成份多为凝灰岩,中密~密实状;中部为海积黏性土,厚度大,间夹冲海积粉细砂,微层理发育,海积黏性土软塑~可塑状;上部冲湖积与海积黏性土交叠分布,但以海积为主,性质较差,冲湖积相不连续分布。
全新统(Q4)广布测区,以海积为主,近山前地带有冲海积相、坡洪积相透镜体分布,厚度一般30~40m,上部主要为淤泥、淤泥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