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零释四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隶零释四则.doc

漢隸零釋四則 (首發) 于淼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一、釋盎 《荊州重要考古發現》一書中刊登了謝家橋一號墓出土的12枚竹簡照片,胡平生先生在《荊州新出簡牘釋解》中對其做了釋文,其中12號簡“金盥一”中“盥”字圖版作,該字與虎溪山漢簡中的“盎”字同形。“金盎”即《湖北謝家橋一號漢墓發掘簡報》中稱之爲“鋗”的銅器。鋗與盎皆指盆,《說文》:“鋗,小盆也”。《說文》:“盎,盆也,從皿央聲。或從瓦。”《鳳凰山》167號墓簡43:“盎二枚各一”,“”可能專指陶質“盎”。此處,盎、甗并提,大概是一種固定搭配,謝家橋一號墓中也出土有銅甗,而鳳凰山9號墓主大概等級較低,因此陪葬的“甗、”爲陶制,而非銅器。 二、釋鉻 《居延》220.18釋文如下: 瓦一 笥一 一 卮一 斗去盧二 贊一 炊帚一 器踈 更于一 酒桮十 瓿一 三斗去盧一 □二 □一 于二 小畫桮十 盆二 小盆一 蓋二 □主各一 字《中國簡牘集成》釋爲“鉊”,并在注釋中言:“《廣雅》一釋爲鎌,一釋爲錐。或疑爲水銚。”字在字形上與“鉊”不類,更像“鉻”字。《說文》:“鉻,??也。从金各聲。 三、釋甀 《馬·房內記》行41-42有: 以故瓦甗毋(無)津者盛,善密蓋以瓦甌,令虫勿能入,貍(埋)清(靜)地陽處久見日所。使嬰兒良心智,好色,少病。 “甗”字圖版作。《馬王堆集成》整理者認爲其與“甗”不類,疑爲“甀”,但未肯定。我們認爲釋寫爲“甀”是可信的。“甀”即《說文·缶部》的“??”字異體。隸書中表器物時形旁常可替換,“缶”與“瓦”常可替換。如“罌”作“甖”、“盎”作“”。“??”指“小口罌”,是盛裝液體的小口器皿,“甀”字還見於《居延》簡282.19:“汲水桐若”。 《馬王堆集成》整理者在列舉“津”字用法時提到《齊民要術》“若舊瓶已曾臥酪者,每臥酪時,輒須灰火種燒瓶,令津出。”和《中國諺語資料·農諺》:“蛇過道,水甕津”中的兩個例子中,與津相關的器物爲瓶和甕,正是與“甀”相似的東西。由於器皿曾裝置液體,且口小,因此強調“毋(無)津”,後文中提到“善密蓋以瓦甌”。“甌”指的是小盆,而“甗”是炊器,在體積上應大於“甀”、“甌”。“甀”與“甌”在大小上可能剛好能起到“密蓋”的作用。 四、釋彖 漢隸中的“彖”形是一個用法活躍的偏旁,可以是“喙”、“掾”、“緣”等字的聲旁,也可以是“祿”、“剝”等字的聲旁。“彖”作爲形旁可以與“豕”旁互換,如水泉子漢簡《蒼頡篇》中有一系列本當从“豕”而寫作从“彖”的異體字: 豭- 豶- 豯- 豵- 此外,“彖”形還出現在“彘”字異體字中。如: 張·二年律令253 睡虎地M77 “彖”字用爲“祿”、“剝”等字聲旁是“录”字之訛,這種訛寫,在早期隸書中具有普遍性。如《馬·病方》行112:“即以刀(剶-剝)其頭”。“剝”字異體从“彖”。《馬·老子乙》行4上:“不受(禒-祿)者”、《銀一》簡255:“黃帝戰蜀(禒-祿)”。“蜀祿”即“逐鹿”。《增訂漢印徵》3頁“祿”字頭下,人名“承祿”或作“承禒”。因此,《張·奏讞書》的人名“禒”作(簡10)、(簡11)形,亦當爲“祿”字異體。 而“彖”字的其餘用法,實際上對應的是《說文》中“??”、“彖”二字。 《說文》“彖,豕走也。”該字是“喙、掾、緣”等字的聲旁。 《說文》:“??,豕也。从彑从豕。讀若弛。”“??”與“豕”音義皆近,《說文》學家如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王筠(《說文句讀》又《說文釋例》)、錢坫(《說文解字斠詮》)等皆謂“豕”與“”本一字異體。上述與“豕”旁互換的“彖”,即爲“??”字訛變。 上述“彘”字異體,也本應从“??”。《說文》中彘、豕互訓。《馬·病方》行23“彘”字或作,其構件可拆分爲“??”和“比”。陳劍先生在《金文“彖”字考釋》中提到“??”字在古書和出土材料中未見。實際上,“??”作爲偏旁,是保留在漢代隸書中的。上文从“彖”的“彘”,當是从形訛變。 另外,馬王堆遣冊中,舊釋讀爲“彖”的字,有如下形體: 馬·遣一4 馬·遣三68 馬·牌三 《馬王堆集成》釋文在“彖”後括注“豕”。我們認爲上述字形也當爲形的省變。“彘”字異體字中的“比”位置或不固定,“比”或省略爲“匕”形,“比”或“匕”形上移即爲上述三字之形,故遣冊中上述舊釋爲“彖”的字或可改釋爲“彘”。 《英》簡2506中有人名。該字與《張·奏讞書》中人名“禒”(祿)當爲一字異體,其所从聲旁亦爲“”字訛變,“比”形的位置在“彑”“豕”之間。 漢代“??”與“彖”形近易訛,不僅二者互訛,或訛作“豙”、“豸”等形: ??(通豕) 孔·日書239 孔·日書239 孔龢碑 彖(通喙) 馬·病方272 馬·養生方124 孔·日書369 《說文》中有“??”:“豕怒毛豎。一曰殘艾也。从豕、辛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