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损害中医辨治浅识.pdfVIP

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损害中医辨治浅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本之品,《临证指南医案·燥》日:“法以纯阴静药,柔养肝肾为宜’’,《景岳全书·燥有表里不同》示: “益燥盛则阴虚,阴虚则血少。”选药多入阴血分,补肝肾阴之不足,方可培本固源。而补气健脾之品, 用之则因津亏血少,气无所附,及肝肾虚亏,木郁碍土,脾失健运,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常有纳少乏 力、短气懒言等气虚怯弱之象,着重补运脾气,则脾健气旺,精微化生,津液得充;且养阴药得脾之 健运,而无生湿滞腻之弊。因此,清热凉血药与补气健脾类虽用药较为集中,但频次反而较高。其次, 血瘀、热毒也是临床常需兼顾的病理机制。各医家或以病机论之,如《医学入门》云:“盖燥则血涩而 气液为之凝滞,润则血旺而气液为之流通。”叶天士日:吁久病入络,气血不行”,指出病情发展可因燥 致瘀。同时瘀血内阻,脉络遏闭,津液不得上承,燥象加重,“燥为干涩不通之疾”:或从症状论之,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腮腺重大、舌质瘀斑,皆属瘀象,故应用活血类药物以行血化滞、祛瘀生新。 而燥毒、热毒也多被认为与本病的发病相关,燥毒内陷,燔灼津液,营阴受损,脏腑失养,官窍失润, 因此养阴生津的同时,亦常配以清热解毒之品。然因本病顽固漫长,津血亏虚非一朝可复,滋阴养血 始终为治疗大法,阴液得复,则血自行,活血行血当以滋养阴质为先,质充方宜行滞。而清热解毒也 不应多用纯用,苦寒直折易伤脾胃,养阴润燥的基础上酌加即可。因此,活血与清热解毒二法宜量情 稍用之。另外活血化瘀类和清热解毒类相对药物品种较多,加之广大医家用药习惯各异,选药的范围 则较大则在情理之中。 研究统计显示,纳入的122篇文献中共采用206味药物。其中112味出现频次较少,仅有l~3次, 占总药味数的54.37$,表明用药较为分散。分析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各医家对病症的认识不一而同, 仍在探索寻求更佳的治法;再是,本病病情复杂,病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施药时需多方兼顾,而 致处方药味繁杂。广大医家在诊治本病过程中,不断改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才逐渐形成对 本病的共识。 本研究对既往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用药特点,明确了本病的基本 病机,更进一步证实了目前中医界对本病的共识,冀此能对中医工作者辨治本病有所裨益,以提高临 床疗效。 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损害的中医辨治浅识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210029)袁涛1钱先2 [摘要]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损害较为多见(10%-24%),中医药对其治疗治疗有一定优势,临床上 应该在坚持辨证论治前提下,适当与西药联合,始终贯彻滋阴养血润燥的治疗大法,并注意顾护脾胃、 调畅情志。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血液损害中医药辨证论治滋阴润燥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外,还可有全身多系统受累,其中血液系统损害约占lO%-24%…。 SS血液系统损害可以表现为单纯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临床上,贫血使患者精神萎 靡,甚则有重要脏器缺血性损害,白细胞减少增加感染风险,血小板明显减低可有出血,严重影响患 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 近年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血液系统损害有一定优势比1,但目前缺乏公认的中医病名 和辨证分型。笔者跟随导师钱先教授临证,参阅古今文献,认为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损害必 须在坚持辨证论治前提下,适当与西药联合,滋阴养血润燥贯穿始终,并注意顾护脾胃、调畅情志, 兹述如下。 1.机理探讨 . 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有“燥象丛生”的特点,燥邪为病,必伤津耗液,正所谓“燥盛则干。’’,故不 论内燥、外燥,总以津液匮乏为先。而津液、血液均为营气所化生,《内经》云:“营气者,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津血同源”,燥证日久,津液亏竭,必致血液枯少,此即干燥综合征多见血液 系统损害的机理。 干燥综合征损害血液系统而致贫血或白细胞减少,出现头晕、乏力、心慌、低热、失眠等症状时 属中医“虚劳”,辩证多气虚、血虚。粒细胞减少导致感染,出现发热、咽痛、咳嗽咯痰等症状时又应 归于“外感时病”“温病范畴,辩证上有“邪实’’的一面。血小板减少引起各部位出血时,辨病为“血 证”,辩证则有虚实、部位的不同。 2.辨明标本虚实,合理运用补泻 燥证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阴虚津亏为本,气虚、阳虚为其所累,瘀、痹、燥为标。由于自 身免疫反应及血细胞减少导致人体机能下降属“虚”,在此基础上出现感染、出血等表现属“实。张 从正说“邪未去,而不可盲补,补之则适足以资寇”,故应明辨标

文档评论(0)

sjatkmvo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