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半期考试卷.doc
永安一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林德可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1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9世纪初,一个王子在幼年时被绑架,囚禁在一间又窄又黑的小屋子里,17岁被释放出来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生活不能自理。死后解剖其脑子,发现大脑发育很差,甚至连小脑都未覆盖住。
早在1958年,一些科学家就发现,在富于刺激的环境中长大的小鼠,与在空无一物的笼中长大的鼠,它们的脑在生物化学的组成和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1962年,瑞典神经科学家海顿在训练鼠走钢丝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鼠,其脑中记忆走钢丝的控制平衡的脑神经细胞,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且组成也有变化,含有的核糖核酸增加了20%。核糖核酸是传递遗传指令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合成新的信息载体脑蛋白质。
美国神经化学专家安格等人在1970年至1974年做了一些有趣的试验。他们将大鼠放在一个有分隔的笼子里,使其既可走向黑暗也可走向明亮的隔室。在一般情况下,大鼠喜欢黑暗,然而,当大鼠一走进黑暗便遭电击,重复多次后,大鼠便躲开黑暗了,它们将在刺激中学得的知识记在了脑子里。
安格等人在教会大鼠对黑暗的恐惧之后,便去分离其脑内携带这一信息的化学物质。他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四千个鼠脑进行了精心的提取,分离出了一种被称为恐暗素的分肽。
为了证实分肽的恐惧效能,他们以极微量的分肽注射进了没有经过恐暗训练的小鼠脑内。于是令人惊异的现象发生了,这些小鼠不再像它们正常时那样寻找黑暗,反而拒绝进入黑暗,这就是说,通过注射分肽,安格等人将大鼠学得的知识转移给了小鼠。
运用微量分析技术证实,动物通过学习产生记忆后,单位脑细胞或脑组织块DNA和蛋白质的含量都有明显改变,这是学习形式的信息贮存合成了新的信息载体的缘故。
刺激是脑发育的重要前提。
1.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子17岁后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是长年关在封闭的小屋子里,缺少外界刺激,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发育。
B.经过海顿的训练,老鼠脑中含有信息载体的蛋白质增加了20%。
C.小鼠注射了大鼠脑中产生的被称为恐暗素的分肽后出现的反映说明动物的天性是可以用人工手段改变的。
D.动物通过学习产生记忆后,新的信息载体脑蛋白质含量会明显增加。
2.对本文研究结果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知识可以不通过教育,而通过生理手段转移。
B.核糖核酸之所以能遗传指令,在于它能合成新的信息载体脑蛋白质。
C.分肽属于一种含有新的信息载体的脑蛋白质。
D.学习与训练是刺激脑发育的重要手段。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西施亡吴之谜
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一个霸才。他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吴越是世仇,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国语·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越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仲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太宰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接受美女的是太宰。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夫差的致命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
说到吴国灭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可在《国语》《史记》中,却一句没有提到西施。先秦载籍中,《墨子·亲士》曾这样说:“西施之沉,其美也。”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此始。《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荀子·正论》里也提到她。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并且有故事在流传着。
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宠儿,始于后汉人赵烨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和文仲商量后,“乃使相者国中,得宁罗山鬻薪之女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这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还有是后汉袁康的《越绝书》卷八,内容相类,文字更简单。至于馆娃宫之类,全出于后人的附会铺张。
当吴王夫差接受越国二女时,伍子胥立即反对:“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这话原是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美女,都是被征服部落故意进献的。到了后汉的赵烨、袁康时,由于西施在战国时已享有艳名,而袁康又是越人,便把她补了进去,成为亡国之君生活上一种连锁性的取败特征,实际仍不脱“女祸论”的习见。总之,在《国语》《史记》时代尚无西施亡吴之说,否则,以史公的好奇,岂有不刻画之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