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ppt

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ppt

* 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 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 ——于永正 于永正,男,中共党员,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于永正的成长足迹 座右铭:“以人为镜. ” ——唐太宗 教育理念: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教育理想: 和谐发展。 个性特征: 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 兴趣爱好: 京剧、书法、绘画、文学 成功的关键因素: 好奇、思考。 教育理念:五重教学法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1、重情趣 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2、重感悟 “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的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3、重积累 “重积累”就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他说,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教不好语文。 4、重迁移 “重迁移”就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他说,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在他看来,“读的迁移”就是有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这样做,一来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二来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有读到写”的迁移从大的方面来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他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等。 5、重习惯 “重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他看来,学习习惯主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做批注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 * * *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