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研读札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研读札记.doc

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研讀札記 (首發)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 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篇,有傳世本可資比勘,但也有一些不見於今傳本的內容。原整理者已對此篇進行了較好的釋文注釋,然亦有可商之處,且可據竹書校讀傳世的《逸周書·祭公》。下面是我們的幾條劄記,先列出原整理者的釋文,再寫出我們的意見,最後在文末附上修訂後的釋文。 一 簡1:且(祖)(祭)公 “(祭)”字, 原整理者認為是從“丯”聲,見母月部,與“祭”通假,字右上所從尚待研究。 今按:“”字很可能是一個雙聲符字,即除去“丯”剩餘的部份亦是作聲符。疐鼎、呂行壺、庚壺、四十二年逑鼎等青銅器銘文有下面一字: 疐鼎(《集成》2731)呂行壺(《集成》9689) 庚壺(《集成》9733)四十二年逑鼎(《文物》2003年第6期16~17頁圖二一) 此字寫法可以與三體石經“捷”字古文相互印證,吳闓生、郭沫若即釋疐鼎中的字為古“捷”字。 “”字原作: 此字右上似當為“捷”字古文省去“戈”形之一部份,只保留了“戈”的一橫筆。 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沬之陳》第42簡有如下字形: 原整理者讀為“散”,則是以字之左上部為聲符。三體石經以及青銅器銘文中讀作“捷”的字很可能是以“散”的聲符“?”作為聲符的。祭,《禮記·緇衣》中對應之字作“葉”,可見“祭”與“葉”聲音接近。又,“葉”字從“世”聲,“世”在月部,可知葉部與月部關係密切。祭,古音屬莊紐月部;捷,古音屬從紐葉部。二字聲母同為齒音,韻爲旁轉,音近可通。 二 簡1—簡2:我(聞)且(祖)不【1】余(豫)又(有)(遲) 遲,原整理者引《廣雅·釋詁三》“久也”為說,以為“此言不久於世”。 今按:遲,有遲緩、稽延之義,原整理者對此字字義的理解是可信的。但將句意理解為“不久於世”,卻不可信。我們認為,這裡的“有遲”是說祭公的病情持續,長期不見好轉。 三 簡4: (作)(陳)周邦 原整理者以為:作,《詩·駉》傳:“始也。”,通“陳”字,《周禮·內宰》注:“猶處也。” 今按:“作”字似是造作之義,《詩·周頌·天作》:“天作高山”,孔穎達疏:“作者,造立之言。”“陳”字,解釋為“處”恐不可通。此字傳統說法有讀為“甸”者, “甸”可訓為“治”,於簡文中更為通順。《書·多士》“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孔傳:“天命湯更代,夏用其賢人治四方。”《詩·小雅》“信彼南山,維禹甸之”,毛傳:“甸,治也。” 四 簡6—簡7:克夾卲(紹)(成)康,甬(用)(畢)(成)大商 “”,原整理者指出,此字又見於清華簡《金縢》篇,作從“”從“止”之形,用為“拔”字,在此處讀為“畢”。原整理者在《金縢》篇的注釋已指出中此字所從之聲符為“”字訛變。 今按: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用為“畢”“觱”作簡87簡139簡183 這三形左上所從“爿”形實際上是“”中的倒“戈”之形所變。清華簡“”字上部所從就是將睡虎地“觱”上部所從的兩個圈形替換為了兩“戈”。 五 簡7:保(乂)王(家) 簡17:亓(其)皆自寺(時)(中)(乂)萬邦 整理者釋文隸作“”的字,原作: 整理者認為即《說文》“抈”字,從“月”聲,讀為“乂”。按,此字以“月”為聲,讀為“乂”,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從字形來看,此字並不從“手”,實際上是從二“月”相對,我們姑且隸定為“”。簡17原整理者隸為“”的字原作: 上部所從亦作兩“月”相對之形,可隸作“”。 六 簡11—12:亦(美)(懋)妥(綏)心,敬龏(恭)之 《逸周書·祭公》與此句對應的文字作:亦先王茂綏厥心,恭敬承之。 二者對照,可以看出簡文的“(美)”對應今本的“先王”。“”與“先”字字形較近,我們懷疑今本的“先”是“”之誤,後人不明來源,或又在“先”後添“王”字。 七 簡16:女(汝)母(毋)以俾(嬖)(御)息(塞)尔(爾)(莊)句(后),……女(汝)母(毋)以俾(嬖)士息(塞)夫〓(大夫)卿(士) 原整理者將“息”讀為“塞”。 今按:“息”當從今傳本《禮記·緇衣》所引讀為“疾”。郭店簡《語叢一》簡110“食與色與疾”的“疾”,當讀作“息”,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5“公沽(胡)弗察人之生(性)三:食、色、息”恰好可以對應。郭店簡《緇衣》相應之字作“()”,上博簡作“()”,學者多以為二字從“”得聲(很有可能是後人誤將“息”字認作從“自”得聲,從而使“息”字產生出近似“疾”的讀音),有可能“”是從“自”分化出來,古音“自”、“疾”同為從紐質部字,故可讀為今本之“疾”字。 八 簡18:三公,事,求先王之共(恭)明悳(德) 簡18原整理者釋為“事”之字原作: 此字實為“尃”字,與簡4“尃聞”之“尃”一樣,應讀為“敷”字,與緊接的“求先王之恭明德”連讀。 九 簡19:我亦不以我辟(陷)于戁(難) 原整理者直接將“

文档评论(0)

shbky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