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相催化间歇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的研究.pdfVIP

一个多相催化间歇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多相催化间歇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① 张 堤 蔡瑞英 王延儒 (南京T.业人学 江苏南京 210009) 摘 要:本文是在对氯爷双碳基化反应特征变量进行充分研究川的摧础 卜展开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尽管在文献1中己经建众了 能够很好描述操作特性的数学模型,但是这种模型却不能用来进行控制方案的仿真研究。本文对此现寒进行了分析.认为出 现问题的lei因主要是山十实验数据过少,仅仅依靠这么少的数据所建立起来的模型不可能具各外推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充分利用对此间歇过程机理特性的了解,将回归分析方法’J神经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能够描述该间歇反应过程摧 本特征的 “灰箱了”模型。此模型具有较好的外推能力,能够满意地应用于对该反应过程的仿真研究. 姜.词:间歇反应。桩iV化.神经网络,回归分析,本征模型 1引言 抓节双拨基化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相间歇催化反应。本文深入研究了其模型化问题。这一反应过 程目前尚处于中试研究阶段,其1_艺操作方案还有待探究。为了优化该操作过程、确定适用的控制方案,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很有必要。进行了中试实验获得一定实验数据后,文献 1中已针对侮一批次的中试实 验数据建立了一个人 !〕神经网络模型。这样的模型有利于对各批次的操作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可以 确定出对操作过程起关键作用的特征变量,以及对此操作变星应采用的操作方案。然而,这种模型在进一 步的仿真研究1一作中却不能适用。土要是因为该模型基本不具备外推能力。在操作参数变化较大时,模刑 的计算值与实际值相差很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这种模型仅仅依靠了实验数据,而实验数 据的员非常有限,并且由于神经网络模型所具有的 “不可解释性”的限制.该类模型不能充分反映出过程 的本质特性。为了研究该过程进一步的控制、优化问题,还必须建立该过程的另一类数学摸型,即本征模 型。这类此模型应该能够反映出过程的本质内在特性 (包括反应动力学的影响、传递特性等等),而不应 过分拘泥于具体的操作过程。在本文所研究的情况下,就是要求本征模型具有较强的外推或泛化能力。本 文采用了将反应过程主要机理特性与神经网络相结合而建立 “灰箱子”模型的方法,达到了上述目的。所 建模型的泛化能力很强,能够较好地应用于进行优化和控制的仿真研究中。 2氮某双拨基化反应的操作特性研究 气相原料 部分液相原料 抓节双拨基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气一液一固多相间歇催化反 应过程.在实验室进行该反应过程的实验装置见图1所示。 具体的反应过程参见文献1。 蒸汽 已在实验室中进行了6次成功的中试实验,获得了相应6个操 冷却水 作过程的实验数据。 为了对间歇反应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需要对其建立起机 图!多相间歇催化反应过f,,]1.0,N 理或经验性的数学模型,然后再利用模型对该过程展开优化操作、 )l(木文T.作裕到了江苏省自然科学举金的资助. 172 优化控制等方面的研究}_作。对间歇过程建立经验模找JI时,一般是将一个批次的操作过程作为一个样木点121 在积累了很多样本点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或ANN方法建立过程模型的例子已多次见诸报道12〕!。但本 文所面对的是另一种情况。氯节的双拨基化反应尚处于中试研究阶段,仅获得了6个批次成功的中试操作 过程数据,而因为各次操作方式差距很大,结果也人相径庭。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只能首先该对每一批次 的中试过程建立一个操作模型,以便进行确定操作方案的研究 {作. 研究此过程的操作方案最土要的就是要确定合适的充气方式,使得反应过程在合理的反应时间内获得 最高的产品收率。 在文献 1中,利用6次成功操作过程的实验数据建立了6个神经网络模烈,分别反映了各个不同的操 作过程。这组网络模型的输入、输出变星选定如 卜:输入变橄为3维,分别是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和补气 操作;输出变量为t维,即CO(气相原料)的瞬时吸收速率。用CO吸收速率作为系统输出变星的理由是: 如果不考虑副反应的影响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