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走近先贤.doc
走近先贤
——论语孟子经典语段赏读(二)
一.名句填空
1.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9.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10.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
11.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12.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二.旧知回顾:
上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仁义礼智的相关篇章,对《论语》中的仁有了初步的了解。“仁”大约有三个境界:一是仁者爱人,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怎样去做人;二是推己及人,推亲及众;三是,在生死关头,杀身成仁。
三.《君子之道》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或贵族,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国语》)。这里的“小人”一般指平民。
后来,孔子把“君子”变成儒家的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仁人,因此在“仁人”之下有“君子”,“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论语中所说的君子是两种意思的混用。
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1.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只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
赏析:用语简洁而深刻。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不应该是某种专业人员,他的职责是“治国平天下”,维系与指引整个社会的生存,考虑全局。这也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能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
探讨: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你怎样看待孔子对君子完整健全人格的要求?
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①輗(ní):辕端横木,用来缚轭驾牛。②軏(yuè):辕端上曲,用来钩住横木驾马。
——《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探讨:对君子提出了什么要求?论证方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尾生的故事)
我常常被那个叫做尾生的古人感动得落泪。“尾生与女子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 尾生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民无信不立(一诺千金和千金一笑)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
文档评论(0)